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历史上周瑜死后他的后代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周瑜死后他的后代都是什么下场?

时间:2022-05-30 16:06:45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真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的文武全才,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小肚鸡肠。周瑜辅佐孙策扫平江东六郡,赤壁之战击败曹操,江陵之战逼走曹仁,绝对算得上一代英才,只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就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逝。

  据史书记载,周瑜死后留下两子一女,孙权对待他们怎么样,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

  女儿周彻,嫁给太子孙登

  公元210年,周瑜英年早逝,其遗孤都得到孙权厚遇。周彻出身庐江周氏,周瑜独女,相传其生母为东吴美女小乔,因嫁孙登为太子妃,故称周妃。我们都知道,孙权对于太子孙登是非常看重和喜爱的,所以孙权选择周瑜的女儿作为自己的儿媳妇,可见他对周瑜的怀念和看重。

  《程秉传》里详细记述了周彻与孙登之间的婚礼。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孙权为时年十七岁的王太子孙登聘娶她为王太子妃。太常程秉负责主持婚礼,在吴郡迎接周妃,一起乘大船顺江而上到武昌。孙权对这次婚礼很重视,也亲临程秉的船上,极为优待礼遇。

  到武昌以后,程秉从容告诫孙登说:“婚姻是人伦的开始,王教的基础,所以古代的贤君都非常重视婚姻大事,带头守礼,让全天下人学习。因此《诗》把《周南》中的《关雎》放在第一篇。我希望您婚后也能继续按礼仪办事,要像《周南》所吟咏的那样:‘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么道德风化就能盛行于社会上层,下层老百姓也会赞不绝口。”

  孙登笑着回答说:“我一定顺应好的,避开恶行,完全按您的教诲去做 。”可惜的是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宣太子。孙登生有三子:孙璠、孙英、孙希,他们的生母是何人史书未曾记载。至于周妃是在太子去世之前就已先故去还是在此之后尚存,也不得而知。

  长子周循,娶公主鲁班

  周循是周瑜长子,很有周瑜的遗风(有瑜风),被孙权厚爱。黄武年间,孙权为太子孙登聘娶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又将孙鲁班嫁于周循,并拜周循为骑都尉。孙鲁班是孙权和步练师的长女,由于孙权非常宠爱步练师,所以对于孙鲁班也是疼爱有加。

  孙权舍得把宝贝女儿孙鲁班嫁给周循,一方面说明周循的确有乃父之风,非常优秀;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没有忘记周瑜的功业,厚待周瑜的子女。孙鲁班后来又嫁给卫将军全琮,在孙权晚年推波助澜调拔离间,在南鲁党争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祸乱东吴朝廷十几年。

  次子周胤,烂泥扶不上墙

  由于周循早卒,孙权又任命周胤为兴业都尉,又将宗室女嫁于他,领亲兵一千。周胤驻守公安时,因父亲的缘故受到孙权喜爱夸赞。黄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追录功臣。因周循已过世,于是封其弟周胤为都乡侯。

  周胤在功臣后代里爵位最高,然而却仗着父亲功劳居功自傲沉湎于酒色,放纵无度,后来因犯罪而被免官为民,并迁徙到庐陵郡。赤乌二年(239年),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说请求看在其父周瑜的份上原谅周胤的过错(为胤归诉,乞匄馀罪,还兵复爵)。

  孙权回复他们说,自己当初正是因为深深感念和周瑜的感情,加上周循早卒,才给了周胤领兵、封侯拜将的待遇,但周胤却目无法纪、荒淫恣睢、屡教不改。自己准备再让他吃点苦头再恢复他的官职爵位,这时朱然和全琮也上奏替周胤说情,于是孙权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然而正当这时,周胤却病死了。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时,曾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说明他是非常感念周瑜为孙氏在江东立国所贡献的功劳。因此,对于周瑜的两子一女,孙权也做到了仁至义尽。为最喜欢的儿子迎娶周彻,把最喜欢的女儿嫁给周循,周循死后让周胤继续享受周瑜的封爵。只可惜周胤烂泥扶不上墙,没有继承发扬周瑜的英才盖世!

本文标签: 周瑜三国
版权声明:

《历史上周瑜死后他的后代都是什么下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86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