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郭嘉是如何认识曹操的?他出过哪些计策?

郭嘉是如何认识曹操的?他出过哪些计策?

时间:2022-05-30 16:05:17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谥曰贞侯。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多恐怖?这是否属实?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后便隐居。他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初出山投奔袁绍,可惜袁绍多疑猜忌,没有雄才大略。建安元年投奔曹操,被曹操奉为上宾,曾公然表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对郭嘉非常信任,许多军国大事,曹操总是让郭嘉最后做定论。而郭嘉的诀策则也十拿十稳。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虎争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郭嘉的料事如神,对敌方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为曹操获胜的关键。

  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失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机智推断刘备杀留的利弊。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

  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会使您背负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谁还会和曹公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以及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

  曹操亦有感于此,想到自己曾经因为杀死名士,边而引发张邈陈宫等兖州士大夫们的集体造反。因此,便决定不杀刘备。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长久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借趁袁术北投袁绍之机,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与程昱回来,得知此事后一起劝阻曹操:放走刘备,会生变数了!但此时刘备已走,而且夺取下邳,举兵对抗曹操,曹操悔恨不听郭嘉之言。后来郭嘉死后,刘备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大发神威,曹操连招败绩,赤壁一战后天下三分。所以便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

  力劝曹操生擒吕布

  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束手无策,是退是攻,犹豫不决。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献计曹操,力劝曹操用水计进行急攻吕布。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利用水攻,顺利攻克下邳,擒了吕布,安定了自己的大后方。

  最后再来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赤壁之战时,曹操大败,留下了一句:“若郭奉孝在此,决不会使吾有此大败!”恐怕这是对郭嘉最大的肯定。罗贯中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年仅37岁病死于征战途中。当时曹操北方已定,拥兵百万,势力已成,统一全国,胜利在望。如果郭嘉不死,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可能就会实现吧。或许是曹操时运不济,历史终究是演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局面。

本文标签: 三国曹操
版权声明:

《郭嘉是如何认识曹操的?他出过哪些计策?》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82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