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是谁?是不是杜如晦?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是谁?是不是杜如晦?

时间:2022-05-30 16:04:43

  “有一天,李世民正在吃瓜,感觉瓜的品质不错,就把剩下的瓜,拿去祭奠已经过世的大臣杜如晦了”。骆驼看到这,心里有了一个小小的疑问,这是是李世民对杜如晦感情深,还是杜如晦本人生前爱吃瓜呢?

  又接着往下看,“有一天,李世民赏赐给了房玄龄一条金银带(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紫袍金带是标配),然后突然哭了起来,然后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老杜一起辅佐我,现在只剩你一人了,我很难过,我听说鬼神怕黄银,我再给你一条金带,你拿去老杜家吧。””,看到这,心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杜如晦这个凌烟阁排名第三的人(第一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第二是李世民的表兄弟李孝恭,第四是魏征,第五是房玄龄),知道的却很有限,而且在后世老杜的名头,也远不如同时代的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那么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会让李世民如此看中呢?

  房玄龄:欲经营四方,必须把他留下

  杜如晦出生于公元585年,和一代门神尉迟恭、在昭陵给飒露紫拔箭的丘行恭、书法比肩欧阳询的陆柬之等人是同年。不过杜如晦的家世要更好一些,他祖上世代为官,他本人还是一个有首都(长安)户口的土著。良好的家教,优渥的条件,加上他的早慧,让他很早就闻名于乡里。在他进入体制后,当时的人事部副部长高孝基亲自给他谈心,并为他安排工作。

  不过杜如晦是一个很有眼光的青年,知道隋朝已经行将就木,自己久留无益。于是他主动辞职,去投靠了李渊。后来根据工作需要,他又成了李世民的麾下。不过当时李世民的麾下,汇聚了很多的文臣武将,杜如晦的作用一时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李世民对他并不是特别的重视。

  等到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立李世民为秦王以后。李建成为了以后能顺利继位,听取魏征等人的意见,开始对李世民进行打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分化李世民手底下的人才。当时李世民手底下有很多人被抽调到了外地,当轮到杜如晦时,已经被李世民器重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老铁,你要是打算只当个秦王那就算了,如果你想要的更多,老杜必须要留下”。

  于是李世民就疏通了一下关系,把老杜给留了下来。

  李世民通过了解之后发现,这个文绉绉的中年人,内心十分的硬核,不光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智慧,还有着一般人文人身上少见的果断。于是李世民出兵打仗时,一般都会带着他。在李世民痛打陇西的薛举父子时,有他;在李世民收复北方的并州和汾州时,有他;在李世民笑傲虎牢关,拳打窦建德,脚踢王世充时,也有他;在李世民剿灭刘黑闼和徐圆朗时,还有他。

  几乎所有李世民主导的几次大型战役,都能看到杜如晦的影子,所以杜如晦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但是,凡事不会只有一面。就在杜如晦在秦王府的地位蒸蒸日上之时,他也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小黑本。在这俩人经过一系列大数据推导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把杜如晦和房玄龄调走,李世民就蹦跶不起来。

  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杜如晦和房玄龄调离了天策府 。失去了二人的李世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开始着急上火。就连平时最爱的水盆羊肉,和拌了五香粉的罐罐茶也变得难以下咽。不过李世民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他决定蹦跶一下,但是到了最后关头,他又拿不定主意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人把杜如晦和房玄龄给偷摸地弄了回来。

  两人的到来,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光李世民的胃口变好了,等到玄武门兄弟射箭大赛时,李世民的准头,竟然比神箭手李元吉发挥的都好。在杀死自己兄弟,软禁了自己老爹之后,李世民羞羞答答地登上了天下第一宝座。在安抚了自己的小心脏后,李世民开始论功行赏,荣获一等功的有五人,其中之一就是杜如晦。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不久(贞观四年),杜如晦就因病去世。虽然他在贞观年间,仅工作了四年,但是后世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的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曾说“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不知道做了三十年宰相的房玄龄,如果听到这些评价,会有何感想。)

本文标签: 唐朝李世民
版权声明: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是谁?是不是杜如晦?》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80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