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纪晓岚曾写过一个故事!

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纪晓岚曾写过一个故事!

时间:2022-05-28 15:43:28

 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纪晓岚曾写过一个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装影视剧中认亲的时候都会选择滴血认亲这种方法,相融则是,不相融便不是,这种滴血认亲的方式有什么科学依据没有呢?

 滴血认亲是古代广为应用的亲子鉴定法,这种古老的方法从三国时期创立开始便一直被人们奉为圭臬,许多史实著作和文学作品都有所提及。滴血认亲主要分为两种:滴骨法与合血法。后者出现较晚,操作简便,应用更广,也是如今古装剧制造戏剧冲突时最常用的一种。

 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一个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很具有代表性,并且把“滴血认亲”说得神乎其神。

 故事说的是一位山西商人,年轻时外出谋生,在外娶妻生子。但是十多年后,妻子不幸病死,于是这位山西商人带着儿子回到老家生活。因为兄弟俩从未分家,所以弟弟动了私心,认为不能让哥哥平白无故地分家产。于是弟弟以哥哥并未成家,孩子是抱养为由,拒绝让哥哥分配家产。

 兄弟俩分家产的事情闹到了衙门,双方的焦点在于哥哥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家里的血脉。于是,县令当机立断,吩咐哥哥跟孩子进行现场滴血认亲。当二人的血液同时滴入清水中,血液很快就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县令判定二人系父子关系,应该享有家产的分配权。

 弟弟偏偏不信邪,认为滴血认亲是歪打正着,他决定在家里验证真伪。他叫来儿子,把自己的血液和儿子的血液滴在一起,发现并没有融在一起。这下好了,自己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滴血认亲”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马上进行反诉,称县令所判定的结论不能作为依据。

 但是,滴血认亲在民间已经根深蒂固,听说弟弟和儿子的血不相融合,街坊邻居便议论纷纷,说弟弟的儿子不是自己亲生,怀疑是其妻子跟别人所生。弟弟渐渐听到了风声,于是心生疑虑,万一真如外界所传,自己岂不是戴了绿帽子?所以硬着头皮逼问妻子,哪知道妻子竟然哭着承认儿子非丈夫亲生。这样一来剧情翻转,搞得弟弟十分狼狈。

 古人缺乏人体常识,容易不自觉的把事情合理化。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那么二人血液便自然能够相融。

 这种验证两人是否亲生的方法在古代是很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两个人的血合在了一起,就证明这两个人存在血缘上的关系。如果不能合在一起,就说明这两个人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些弊端,比如说温度,当盛水的器皿温度非常低的时候,血液滴进去就会迅速的凝结,当然不会融合在一起了。

 再比如说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血在水压的压迫下就会非常容易裂开,肉眼望去,就是融合的表现。但其实这些都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古代常用的验亲方法。如果一个人去世很久了,只剩下了骨头,他的家人已经没有办法通过外貌来判断这是不是自己的亲人了。

 这时候活着的人就可以把自己的手刺破将血滴在死者的骨头上,如果死者的尸骨吸收了这滴血,就证明这是他的亲人。反之,如果这滴血慢慢的从骨头上划过流到地上,就说明这二人并没有关系。古代有很多凭借这个方法找到自己亲人的例子。

 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的不靠谱,没有任何的依据能够证实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可行性。在我们不知道的某种化学反应的条件下,这两种方法都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滴血认亲本来就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人类的A型、B型血也是能够溶合在一起的,O型血也可以,如果以所谓的“滴血认亲”法检验两名分别是A、B血型的人,其血液虽能溶合却不一定就是亲子关系。况且鸡血都可以与人血混合起来,所以更加不科学。

 

本文标签: 清朝纪晓岚
版权声明:

《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纪晓岚曾写过一个故事!》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61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