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俗话说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真的很爱阴丽华吗

俗话说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真的很爱阴丽华吗

时间:2022-05-28 15:34:24

  还不了解:刘秀阴丽华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秀真的爱阴丽华吗?“娶妻当得阴丽华”不过是一场政治秀罢了!

  汉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之间的故事流传至今,被后人奉为爱情传奇,然而在笔者看来刘秀对阴丽华的爱着实有限。

  刘秀的出身很高贵,高祖九世孙的身份让他有了比寻常人更为优越的血统。然而,高贵却并不等于富贵,到刘秀这一辈时刘氏支脉已衰微,非但没有什么积累,平日里还要与其他农民一样干农活养家糊口。

  所幸,在那个看重门阀出身的年代,拥有特殊身份的刘秀就像是获得了外挂一样,得以成为反抗军中最“名正言顺”的一支,也顺利地迎娶了当时南阳男人的梦中情人阴丽华。只不过,我们所熟悉的“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豪言,不过是刘秀的一场政治作秀罢了,放到现在来看这完全是一种炒作手段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刘秀娶妻的初衷并不是爱情,对于一个经历过兄长惨死的二十七岁青年来说,他迫切地需要一场政治作秀以麻痹更始帝的戒备。正处于事业低谷的他,需要的是声望和金钱,阴丽华恰巧能赋予他这两点。或许他曾倾慕过阴丽华,但两人结合的原因绝非爱情这么简单。

  在事业与爱情之间,刘秀永远选择前者,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刘秀称帝后将郭圣通立为皇后这一点中我们就能看到,郭圣通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政治优势,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发妻阴丽华,甚至没有一丝犹豫。

  提起这,可能有朋友会反驳,刘秀后来不是废掉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了吗?其实,这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废后一事同样是一场政治秀!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郭圣通虽然被废,但其地位却切实提高了。

  郭氏对刘秀的事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郭圣通于刘秀有极大的恩情,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巩固集权,刘秀杀掉了郭圣通的叔父刘杨,在对其痛下杀手时势必会对郭氏心存愧疚。因此,在刘秀决定废后时,先是给了她一笔足以安享晚年的钱,然后还提前封她为“王太后”。古往今来,从没有出现皇后未死而被封为太后的情况。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刘秀对郭圣通还是有感情的,即便不是亲情和爱情,也是感恩之情,绝不是因为他想要弥补阴丽华。

  其次,也就是废后的真实原因。

  我们了解,古代王朝有一种与宦官一样祸乱朝政的隐患——外戚。郭氏帮助刘秀打下了江山,所以郭家人皆得到了封赏,他们在朝廷的地位无与伦比。由于郭圣通本人的性格比较强悍,所以皇后一党逐渐成为威胁刘秀的心腹大患。刘秀出身于刘邦之后的哪一支?刘邦与薄姬的那一只。所以,刘秀肯定会对皇后一党十分忌惮。更何况,西汉之所以灭亡,就是要因为王太后勾结外戚,以至于王莽势力像滚雪球一样膨胀,最终颠覆了刘汉江山。因此,为了集权刘秀必须要降低郭氏的影响力,废掉郭圣通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

  最后,是立后的人选问题。

  毫无疑问,阴丽华比郭圣通更符合皇后这一身份,毕竟她是刘秀的正妻夫人,而且阴氏的影响力远不及郭氏,刘秀将其立为皇后不会有顾虑。郭圣通被废时,刘秀已建立了一统政权,此时的他需要像祖先刘邦一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首当其冲的就是如日中天的郭氏。此时阴氏的家族势力已不值一哂,而且阴丽华这个女人温柔谦恭,毫不张扬跋扈,她比郭圣通更符合皇后之位。事实证明,刘秀是非常高瞻远瞩的。阴丽华十分懂得把握皇后权力的尺度,她的权力从未僭越到外廷,终生没有涉及过朝政。

  有史学爱好者称,阴丽华之所以能成为皇后,是因为她一直秉持着低调的风格,所以她才能成功地笑到最后。然而,笔者认为以退为进只是生存哲学罢了,在当时的环境里阴丽华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不会遭到郭圣通的排挤和打压,仅此而已。

  总而言之,刘秀废后乃至立后的种种做法,绝非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属于感情用事。刘秀此举的本质,就是为了打压膨胀的郭氏杜绝外戚专权,完成君主集权,并以阴丽华来稳固后宫,一箭三雕。

  至于刘秀与阴丽华之间的爱情,或许也是因素之一,但绝对不会是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

  【《后汉书》、《资治通鉴》】

本文标签: 刘秀阴丽华
版权声明:

《俗话说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真的很爱阴丽华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50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