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明朝最强的藩王之一,最终结局如何?

明朝最强的藩王之一,最终结局如何?

时间:2022-05-28 15:33:55

  明朝最强的藩王之一,最终结局如何?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无论是谁胆敢冒犯天子威严,一定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不过皇位只有一个,除了“太子”是皇帝预定的皇位继承人之外,其他皇子只能被分封到其他地方,成为藩王。

  虽然古代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遍观历史可以发现,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并不多,向来是能者得之。因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诸王之乱也有不少,比如,西晋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等。

  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大肆分封皇室子弟。而朱元璋在皇太子朱棣去世后,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铺路,除掉了不少大明功勋贵族,但他直到去世前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去世没多久,子孙后代之间就爆发了战乱。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刀阔斧准备削藩,天下诸王人心惶惶,在此之际,原本就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起兵作乱,最后抢下了亲侄子的皇位。在朱棣靖难之役成功背后,少不了一位藩王的帮助,他就是大明第一代宁王朱权。

  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378年,虽然他只是庶子,但朱元璋对他却颇为宠爱,在朱权13岁时就将他分封为宁王。在15岁就藩时执掌当时大明朝最为精锐的骑兵队伍朵颜三卫,要知道这支队伍全部有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组建而成,有八万军士、六千战车。

  当时大明王朝尚未肃清在草原的北元势力,所以大明边境一直保持着备战的状态,而大宁作为边防重镇一直背负着守卫大明边境的重任。在边关枕戈待旦氛围的影响下,朱权在军事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甚至还曾主动联合其他藩王主动出击,取得了一定战果。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也看中了宁王的边军,于是在攻打大宁时单枪匹马入城拜会自己的兄弟朱权,请求借兵。后来朱权不慎落入朱棣设计的埋伏当中,在不得已之下答应“借”给朱棣8万精兵,而朱棣在“借”到兵后也许下诺言,答应事成之后与宁王共分天下。

  在《明史》等史籍中也记载着朱棣此次借兵是他夺取天下的开端。那么在朱棣登基称帝后,会怎样处置这位被他裹挟在军中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的朱权呢?难道真的会遵守诺言,与朱权共治天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朱权也知道朱棣平分天下的诺言不能当真,否则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但是给自己换一个好点的封地应该不过分吧。于是朱权上书请求将自己封地改为苏州,但这个请求也被朱棣驳回了,朱权退而求其次请封钱塘,结果还是被朱棣拒绝了。

  这次朱棣没有再为难朱权,为朱权列出了几个封地供他选择,无奈之下,朱权选择了南昌。于是在公元1403年,朱权改封南昌,在临别时朱棣还赠诗一首亲自送行,当然,在送行的队伍中少不了夹带监视朱权之人。

  朱权自认深知朱棣的深意,在到达南昌之后,朱权不问世事,流连于山水书画之间。低调的生活令朱权安然度过朱棣统治时期,后来在仁宗即位后,朱权曾经请求回归原本的封地,但被仁宗朱高炽拒绝,在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更是因上书参与宗室事务而遭到责备。

  此后,随着主权的年龄渐长以及政治诉求不被接纳,朱权渐渐心生遁世之意,不仅自号月瞿仙,还留下了有关道家、戏曲、茶艺的著作。

  在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称帝后,按照辈分,都要称呼朱权为“太爷爷”。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一年,朱权去世,享年70岁,不得不说朱权在古代算是长寿之人,其一生经历明朝6位帝王,一生享受王位尊荣。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朱权真的能得到那半壁江山或许并不是好事,每天被繁重的国事侵扰,说不定他还活不到70岁,可能会像朱高炽或者朱瞻基那样,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所以说,笑到最后的人不一定是胜者,好好活着见证仇敌的灭亡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胜利呢?

本文标签: 古代明朝
版权声明:

《明朝最强的藩王之一,最终结局如何?》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49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