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都说历史对明代宗很不公平 明代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都说历史对明代宗很不公平 明代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时间:2022-05-28 15:33:26

  对朱祁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宗朱祁钰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说历史对他很不公平?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代的一位雄主,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雄主,他却没有得到他应得的荣誉,甚至还要被明英宗朱祁镇赐以“戾”的谥号,实在是令人不忿。这才有了历史对明代宗很不公平这种说法。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将大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明代宗出现力挽狂澜

  在明代宗朱祁钰之前,明代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明英宗年少即位,十分渴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然而明英宗刚刚即位之时,整个大明代的国政依旧掌握在当朝的太皇太后和张氏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重臣手中。虽然这些人的存在使得年少登基的明英宗过得十分安逸,但是却加深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思。

  因此,当张氏和三杨纷纷去世以后,明英宗心里的小心思就逐渐活跃了起来。而宦官王振就是看清了明英宗的小心思,于是便逐渐受到明英宗的宠信。最后,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决定带兵出征,驱逐鞑虏。

  但是,由于明英宗建功立业之心太过紧迫,以至于大明大军仓促准备之下,很多事情并没有安置妥当。当敌人真正来临之时,这些事情逐渐变成了隐患,以至于几十万明军在瓦剌大军面前不堪一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不仅使得明英宗被瓦剌了人俘获,还令正处于鼎盛的大明代遭受了灭顶之灾,国力迅速下滑。

  瓦剌人为了扩大战果,决定继续发兵攻打北京。

  由于明英宗被敌人俘获,明代内部害怕瓦剌人用明英宗做要挟,逼迫明代投降,于是便决定立当时还是郕王的朱祁钰为帝,史称“明代宗”。

  明代宗上位以后,重用于谦等人,于北京保卫战中大败瓦剌,守卫了大明代的江山。不仅如此,明代宗在之后的日子里,还知人善任,励精图治,使得明代渐渐恢复了一些国力。

  可以这么说,明代宗在明代历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兴之主,远不是明英宗能相比的。

  明代宗膝下无子,又患重病,被明英宗再次夺权

  明代宗即位以后,一切都在好转,除了明英宗回国这回事。明代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瓦剌以后,瓦剌人再次归顺,因此明英宗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明代。

  然而此时大明代的皇帝已然是明代宗,明代宗自然不会让出这个位置,于是,他就把明英宗软禁了。

  不仅如此,他还废除了明英宗的儿子,立了自己的孩子为太子。本来,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十分合理的事情。历史上为了皇位互相杀戮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明代宗既没有杀害明英宗,也没有杀了他儿子,仅仅是换了个太子而已,实在算不上什么大过错。

  可是,明代的有些大臣却偏偏认死理,宁愿认同那个将大明陷入火坑的明英宗为正统,也不愿意承认明代宗为正统。随后,明代宗的儿子不幸早夭,有一个叫钟同的大臣甚至说出了“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这样的话,足可见明代大臣的观念有多么的腐朽。

  明代宗八年之时,明代宗忽然染上了重病,再加上太子早夭的现象,于是有的明代大臣就开始暗中策划复辟一事,这就是“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爆发以后,明英宗复位,而明代宗则是离奇死去,甚至还被明代宗赐了一个“戾”的谥号,实在是令人可惜。

  结束语

  明英宗,将大明王朝推入火坑的人,却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而明代宗这个挽救了大明代的皇帝,却始终得不到认同,你说历史对他公平吗?

本文标签: 朱祁钰明朝
版权声明:

《都说历史对明代宗很不公平 明代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48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