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韩信为何没能善终?因为在关键时刻杀错两个人

韩信为何没能善终?因为在关键时刻杀错两个人

时间:2022-05-27 16:58:03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韩信是楚汉争霸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他以谋略和兵策闻名于世,甚至后世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兵仙”。韩信虽然在世年仅35岁,却有这很多崎岖坎坷和传奇故事。关于他的死,后世很多人记住了他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韩信最初成长于项梁手下,后来归到项羽。项羽这个人十分刚愎自用,他对没有什么锐气,看似羸弱的韩信十分轻视。韩信曾说,项羽把他放在执戟之士的后面。这个意思是说,不但不用韩信,甚至认为他连个侍卫都不如。当然也有史料说,韩信曾经数次进策给项羽,但是项羽数次不用。

  就这样,韩信出走到刘邦军中,因死前大呼“汉王不想称霸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杀我?”得到机会被重用。可是,韩信的最终惨死,这并不全是刘邦的狠心和吕后萧何的阴损,落得难以善终的下场,还是因为他在最关键时刻杀错了两个人。

  错杀项羽

  公元前203年,韩信带领汉军横扫魏、赵、燕后,又大败楚军且,平定齐国。此时以军功和实力来看,韩信已经跻身于强者。面对形势,韩信给刘邦去信,他说: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意思是说,齐国的人擅长狡诈多变,反复背叛,还紧挨着楚国,不如在这里立一个代管的假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来当这个王也行。

  韩信这道消息传到刘邦处时,刘邦气的跳脚,就在“不知廉耻”这几个字脱口而出时,被张良等人踩脚,这才没有骂出来给使者听见。刘邦回头一看当今形势,项羽此时正在派大军猛攻荥阳,稍不留神,刘邦可能就要覆灭在此了。而想要得救,还需要韩信的驰援。

  而后,刘邦猛然转变态度,又大骂一句:“大丈夫都平定诸侯了,还当什么假王,直接封一个真王”。

  此时正是项羽和刘邦僵持的阶段,项羽也派人前来劝说韩信助他攻刘邦,还许给他平分天下的好处。韩信思虑过后,认为刘邦曾对他有知遇之恩,更对他信任有加,宣布“誓不叛汉”。

  公元前202年12月,韩信带兵在垓下围住楚军,把项羽逼死在乌江边。

  其实按照时局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已经有所动向,韩信明白,自己一旦投入刘邦一侧,项羽是必败无疑。可是他没有给项羽留下一丝希望,而是非常坚定的逼死了他。有人说项羽并非韩信逼死,而是自刎而死。可是看看“四面楚歌”的压迫,还有垓下之围的严谨,韩信没有一丝念头是给项羽活路的。不论何种死法,项羽必定死于韩信之手。

  但是,韩信擅长兵家谋略,却缺乏了对大局的把握,失去项羽,就是失去了“续命良方”。项羽曾经派武涉前去劝说韩信,武涉说:

  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意思是说,刘邦数次被项羽击败,又数次落在项羽手中,可是一跑出去就反过头来打项羽,这样的人还有信用?现在两人都有求于你,你不如帮项羽,将来还能平分天下。

  其实武涉说的一点没错,以此前刘邦的德性,将来韩信一定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可是韩信还是念了旧情,没有听武涉所言。现在看来,如果韩信在打项羽时稍稍放一点水,不唱起那“四面楚歌”,相信项羽回到江东后仍然可以建立一定的势力,有跟刘邦对抗的实力。

  既然项羽不死,那么韩信就会一直有用下去,甚至可能提前进入一种“三国鼎立”的状态。而因为此,韩信必定可以免于被杀的命运,成功活命。所以说,逼死项羽,韩信确实是自己扔了“续命良方”,注定了“鸟尽弓藏”的命运。

  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死后,刘邦奔驰进入韩信大营,收回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错杀钟离昧

  钟离昧是项羽手下大将,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才。项羽曾受离间之计,疏远钟离昧。项羽身死垓下后,楚国旧部死的死,降的降,钟离昧则命大,逃到了楚地躲藏。他前去拜见韩信,希望可以找到栖身之所,甚至可以存续力量,寻找机会。对于钟离昧,韩信派人对他严加保护,待如上宾。而刘邦听说钟离昧还活着,就命令韩信一定要杀了此人。

  公元前201年10月,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而陈平则为刘邦出谋划策,说不如接着出巡的机会让韩信前来面见,借机拿下他,刘邦对此策非常赞同。

  韩信收到刘邦的命令后十分苦恼,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所以喊来钟离昧商量。钟离昧也很气愤,这事明摆着,韩信找他商量,就是想用他换取信任。钟离昧说到: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随后,钟离昧自刎而死,而他的头颅被韩信带着去见了刘邦。刘邦并没有因为钟离昧的头颅放过韩信。二人见面,韩信立刻被五花大绑,押解回都,从此软禁在刘邦身边。也正因为这次被抓,韩信再无出头之日,直到惨死吕后宫中。

  钟离昧不愧为有勇用谋的人才,他的意思很明确,刘邦之所以不来攻打韩信,还不是因为钟离昧在这里?如果韩信抓他去见刘邦,钟离昧死了,韩信随后也完蛋了。虽然这话中,钟离昧有为自己求活,也有离间韩信和刘邦的意思,可是他分析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刘邦发迹于市井,本就是个见利忘义的“痞子”,虽然靠着众人辅佐坐上高位,可是他的心眼一点也没有变大多少。韩信不论是谋略还是实力,都让他十分忌惮,况且年仅30多岁就已经封王,试问大汉的朝堂还有谁是最大的威胁?只有韩信了。

  钟离昧即是韩信刘邦矛盾的导火索,又是逼迫刘邦做出抉择的一块心病。靠钟离昧,韩信可以获得楚国旧族和民众的支持,有了抵抗刘邦的实力和条件。对于韩信来说,钟离昧是他的一颗“救命稻草”。

  只要钟离昧在韩信身边,两人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直在威胁这刘邦。天下要一分为二,再来一次楚汉争霸?刘邦不想重蹈覆辙,韩信也不想。其实韩信知道留着钟离昧是一条活路,可是韩信终究没有反叛的心思,终究心里念着“知遇之恩”的旧情。要是要反,早在当齐王的时候就反了,何必等到现在?所以,韩信铁了心“杀”钟离昧,这一步非常艰难。

  因为心中坦荡,因为怀着对刘邦的感激,韩信放弃了“续命良方”,放开了“救命稻草”,任由刘邦处置自己。只可惜,虽然刘邦没有杀韩信的心,别人却有。韩信还是应了武涉和钟离昧的话,早早流逝在历史之中,只留下既欣喜又悲痛的刘邦。

本文标签: 韩信西汉
版权声明:

《韩信为何没能善终?因为在关键时刻杀错两个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42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