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曾经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为何最后又听吕后的把韩信杀了?

曾经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为何最后又听吕后的把韩信杀了?

时间:2022-05-27 16:44:37

 曾经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为何最后又听吕后的把韩信杀了?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邦的朝纲能建立起来韩信在当中出的力气绝对不小,而当初推举韩信的萧何却反过来要帮着吕后杀韩信,这也就说明一句话‘成也萧何败萧何’那么萧何为什么要杀韩信呢?

 一、英雄惜英雄

 当韩信决意离开汉中,策马飞奔之时,历历往事在韩信脑海中搅其骇浪惊涛,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舍,亭长之妻的冷脸,还有世人的嘲讽……这个胸怀经纬,却才不得施的人杰,到底该归向何处?我相信,他是迷茫的。虽是诸侯蜂起,但以韩信之智,又怎会看不出最终将是刘项逐鹿?事项羽智不得用,从刘邦才不得施,难道庸碌真的是韩信的归宿吗?

 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萧何策马狂奔,上演着“月下追韩信”的名段,追上韩信后,他们之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未记载,但此时召回迷茫中的韩信,只需两句话:第一句应该是“依你我之智,不难预料汉王终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终会说动汉王,让你担任要职,富贵自不在话下”。虽隔着几千年的悠悠时空,但英雄怜英雄之情仍令人动容。

 二、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萧何和刘邦的交情渊源很长,是刘邦团队的老班底,更是刘氏集团的核心成员,深得汉王信任,刘邦征战关外,关中根据地悉数交由萧何打理。萧何聪明绝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处世哲学,至今让人叫绝;萧何洞悉民心,广施仁政,在百姓心中竖起一道丰碑。百姓对萧何的拥戴,终引来刘邦的猜忌,征战关外之时,数次派人探寻萧丞相举动。

 聪明的萧何明锐的察觉到了刘邦的不安,故意以势欺民,自导自演了一处“自污名声”的名戏。刘邦得知后,再次见到萧何,笑吟吟的对萧何说:“萧丞相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刘邦的笑确是发自内心,萧何的自我做贱,终于让刘邦心安,也终于让刘邦再次感觉到这个老伙计烈火般的忠诚。

 萧何当然聪明绝顶,但通过自污之举,和广施仁政之行,更证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中国的男人来说,政治家三字的光环,远胜其他赞誉,可以说,这是对一个男人至高的褒奖。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顺应时势,自懂得利弊权衡,自然懂“民为重”之理。

 三、政治二百五的韩信

 韩信,军事才能天赋异禀,但政治上无知无能。天下承平,刘邦于行宫洛阳大宴群臣,当他点出“汉初三杰”之名时,以三人之智,张良和萧何定是胆战心惊,而韩信估计是有些自喜沾沾。

 还是张良通天彻地,未入关中就开始装神弄鬼,要追随赤仙子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繁华;萧何表现亦可,入定关中从不曾购置豪屋大宅;而韩信的表现,简直可用不可想象来形容,韩信到楚国后,不仅不知敛收,反而大肆张扬,每巡视属地,总有成队兵士护卫,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样子。

 直到现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为,他之所以耀武扬威,是要洗刷那段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胯下之辱,是要让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你们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还窝藏朝廷重犯。韩信要干什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韩信其实什么都不想干,但在纷繁复杂,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当时,刘邦会怎么想?萧何会怎么想?那个一直都深居简出的张良又会怎么想?

 四、韩信不死,刘邦不安

 当陈平问及刘邦:您的大将能抵挡的住韩信吗?您的士兵能战的过楚国的士兵吗?刘邦沉默良久,就是这段沉默,注定了韩信的归宿。韩信会反刘邦吗?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具有融奸之势,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刘邦对韩信是惧怕的,惧怕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惧怕他耀武扬威的做派,惧怕他窝藏朝廷重犯而隐露出的居功自傲。

 当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思想难道不是瞬息万变吗?谁不对那个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谁又没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刘邦在世,勉强可与韩信一比,但刘邦百年之后,那些仁慈柔弱的刘家后代,又有谁能可与韩信一战?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这是刘邦心中坚定的想法,虽然一再犹豫!我想,凭萧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韩信的结局。

 五、谋杀韩信,萧何不负苍生

 刘邦征战在外,那个落魄的淮阴侯终于异心萌生。当吕雉邀来萧何商讨如何对付韩信时,萧何献计擒韩信。萧何画策,自是形势之需,当然会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为了自保,因为是他月下追韩信;为了朝局,因为韩信屡屡自傲居功;为了苍生,因为他不想让亿万臣民再陷水深火热!

 我们不能忘了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萧何居丞相之位时兴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广施仁政,对一个具有仁义基因的人而言,当他绝峰临定,俯瞰众生,仁义的基因会促使他用尽全力避免让亿万生灵再遭涂炭。是的,萧何推波助澜,杀死了那个他曾经苦心追回来的军事天才,当个人私情和天下安平发生冲突,每一个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

 可以说,萧何有无数次可以取代刘邦而自立为王,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正因为萧何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非常明确,只当宰相不当皇帝,所以,刘邦才对他深信不疑,把作为后勤部长的他,功劳排在第一位。

 这也能够理解萧何为什么喜欢韩信,但还是要替刘邦杀了韩信了。他是宰相,忠君护国就是他的本能,所有一切有损于忠君护国的事情,他都会反对。而韩信做这样的事情,他当然不会保护他了。

 “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韩信死后,萧何满眼是泪,抬头望天。是啊,萧何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刘备,他还不愿天下再动干戈。就算他有一万个舍不得,他还是要杀韩信。

 

本文标签: 汉朝萧何
版权声明:

《曾经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为何最后又听吕后的把韩信杀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31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