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刘邦称帝后都能厚待很多功臣 韩信作为功臣为何被杀

刘邦称帝后都能厚待很多功臣 韩信作为功臣为何被杀

时间:2022-05-27 16:43:17

  还不了解:刘邦韩信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称帝后,厚待了那么多功臣,为何偏偏要处死大功臣韩信?

  一、刘邦为何要诛杀功臣韩信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兔死狗烹”这个词,意思是兔子死了,抓住兔子的猎狗便被煮来吃了,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统治阶级效力的人,最后反被原先主公所杀。

  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就给我们上演了一场兔死狗烹的戏码,刘邦最初的力量非常薄弱,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他就如同小兔子一般,无法逃脱项羽的手掌心。

  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刘邦和他的十万大军被困在巴蜀出不来,倘若没有韩信领兵杀出,刘邦苦心计划的霸业将会就此止步。

  韩信带领着刘邦的大军一路披荆斩棘,将项羽的人马杀得最后只剩下一个车夫,不得不说,刘邦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韩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片:刘邦的人马困在巴蜀剧照

  项羽死后,刘邦成为天下唯一的统治者,不过他却十分忌惮韩信,他将韩信的“齐王”头衔换成“楚王”,让韩信和他之前带领的士兵渐渐疏远,最后,萧何吕后合伙设下陷阱将韩信杀死。

  纵观事情发展的经过,大多数人一定觉得刘邦是一个刻薄寡恩、忘恩负义的人,因为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根本没办法登上皇帝的宝座。照这样看来,刘邦是愧对于韩信的,那么事实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如果只看最后的结果就直接全盘否定刘邦,是不公平的,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要全面地观察和对待,跟随刘邦打拼的将士不止韩信一人,为何刘邦厚待其他人,偏偏要杀死韩信一干人等呢?这和韩信的所作所为有关。

  在刘邦和项羽的战事焦灼时期,韩信占据了齐国,并趁机要挟刘邦,想要在齐国称王,单单这一件事就足以治韩信死罪,只是当时刘邦还在与项羽周旋,没有办法来处理韩信,不过他已经在心里给韩信判了死刑。

  想当初韩信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将领欣赏的无名小辈,是刘邦不嫌弃他,给了让他施展抱负的平台和机会,但他却妄想取刘邦而代之。

  就好比一个公司的大老板,给了一个员工最好的资源和机会,让他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拥有很高的职位和薪酬,但这个员工却远远不满足,私下和其他员工串通,意图将老板的公司据为己有,这不仅是违背了法制,也无视了道德。

  图片:刘邦给韩信施展抱负的平台和机会剧照

  等到刘邦除掉项羽后,开始清除自己身边的势力时,他曾多次警告韩信,还将他抓了起来,就是没有杀掉他,其实就是为了给韩信机会,如果他不再搞独立搞反抗,就能保住一条命。

  而韩信非但不领情,还一次次口出狂言,骂刘邦不如自己,败坏刘邦的名声,最后还密谋着造反。总之,韩信的结局是很惨的,但是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难理解为何刘邦要诛杀这位功臣了。

  二、彭城之战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特别的战役——彭城之战,来看看为何韩信会被刘邦剥夺指挥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图片:刘邦的汉军进彭城剧照

  1:刘邦过于狂妄自信,小看了敌军的实力

  刘邦出了关中后,马上就和很多诸侯结盟,联结他们的力量一起来对抗项羽,项羽在刚开始分封时,让其他诸侯王觉得不公平,导致这些王更加同心协力,一致反抗项羽。

  当时,刘邦手中握着六十万大军,他认为打倒项羽是绰绰有余的事,且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而在这场战役中,韩信的指挥权被剥夺,他没有办法指挥这场战役,这是为什么呢?

  假设韩信认为这场战役一定能够获胜,那么他必然会去争取指挥权,而他这次无动于衷,这就说明韩信断定这场战役一定会失败。

  因为这些大小王虽然都站在项羽的对立面,但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只为自己打算,不听从上级的命令,也不好控制,对大局没有多大的帮助,他们不仅不能促成战事的胜利,还很有可能会坏事。

  图片:刘邦与诸侯王们剧照

  韩信之所以觉得这场战役得不到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他看清了汉楚两军之间的实力悬殊,他清楚地明白,以目前汉军的实力还远远不是楚军的对手。

  因此,这次他选择默默地在背后,慢慢观望战事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他先让这些诸侯王去消耗楚军的实力,也顺便看看这些王的真正实力和水平。

  韩信早早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他也设想好如何挖坑,以及如何让项羽掉到他的坑里去,这些王其实就跟炮灰差不多,现在被利用对抗项羽,以后迟早要被灭掉。

  刘邦带领这些王将彭城占领之后,就开始沾沾自喜起来,甚至在彭城过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完全没把项羽放在眼里。

  此时的项羽正在和齐军交战,听说刘邦占领了自己的地盘,还听说心爱的姬已经危在旦夕,就留下大部分军马与齐军作战,自己则率领一些将领赶回彭城与刘邦交战。

  图片:项羽率军赶往彭城剧照

  2:项羽自负又清高,寡不敌众又不愿低头

  项羽是霸王,他从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尤其是经过巨鹿之战后,他更是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厉害的主儿,没有什么难事是他克服不了的。

  因此,纵使刘邦手上有五、六十万兵力,自己只率领了三万精兵,他也丝毫不觉得低人一等。不过,项羽千算万算还是不能算得面面俱到。

  项羽本人是当时举世无双的大英雄,他的身体素质以及武功都是极强的,如果要单人pk,估计没人是他的对手。不过,他手下的将领远远赶不上他,他们只是普通人,而项羽却是人中凤。

  由于项羽此人清高自傲,总认为手下都和自己一样厉害,所以在历史上,他终究是刘邦的手下败将。不过,在彭城之战中,项羽本人对那些大小王还是有威慑力的,虽然项羽只有三万兵马,但光是项羽一人,就抵得上汉军的几十万兵马。

  这就使得那些王被吓得纷纷投降,而项羽在心里也越发瞧不起刘邦,彭城之战的结果是项羽赢了,但他也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太过于轻视敌人的人,往往不容易获得最终的成功。

  图片:彭城之战刘邦败逃剧照

  3:韩信得意,我只是捡了一个便宜

  楚汉两军交战结束后,韩信就开始捡漏,打败了项羽的追兵,在所有诸侯王的大军中,汉军是最强的,虽然人数在所有大军中不占优势,但只要指挥妥当,就能像项羽的三万精兵一样创造奇迹。

  就这样,韩信靠着汉军剩下的败军也打赢了楚军,项羽如果能在这件事后打起精神来,估计最后也不会落得自刎的下场,可项羽依旧没把韩信放眼里,如此轻敌,这仿佛是项羽自己挖了个坑让自己跳下去了。

本文标签: 刘邦韩信
版权声明:

《刘邦称帝后都能厚待很多功臣 韩信作为功臣为何被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28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