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周公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后人都让他来解梦?

周公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后人都让他来解梦?

时间:2022-05-27 16:41:15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

 不论是军事还是治国,周公都无可挑剔,那么他都有哪些建树呢?

 一、顺德谋事。

 周武王是英明之君,在他继位后,周公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

 在攻打商纣王朝的问题上,周公主张“顺德谋事”。一方面以贤治国,使经济和军事都能获得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优良的德性,获得各诸侯国的支持。

 除此外,周公还建议礼贤下士,对前来投靠的外族部落人才和商朝人才,都要以礼相待。

 果然,周武王不光把周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还由于他为人公允,处处以德服人,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

 贤人志士也听闻周武王的名声,纷纷来投,周武王的身边,一时间人才济济。

 二、灭商建周。

 周公在周武王继位第二年,辅助他在孟津举行会师演习,以此了解周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和军事实力。

 当时积极响应的诸侯达到800多人,许多诸侯不断劝说周武王,攻打残暴无道的商纣王。但周公见大诸侯迟迟不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果断地建议周武王班师回朝。

 次年,商纣王更加残酷暴虐,引得天下不附。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调兵遣将,攻打商纣都城朝歌,逼迫纣王自焚而死。

 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

 三、辅佐成王。

 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因病去世。

 周成王年幼,周王朝却并不安定,周公担心有人作乱,于是果断地把成王抱于膝上,代理国政。

 当时,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都想染指王位,所以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公想夺权,会对成王不利。

 周公为了证明清白,主动找到位列三公的召公和姜太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苦衷,并得到他们的理解。

 管叔和蔡叔见一计不成,又勾结商民发动叛乱。

 周公率兵出征,不仅平定叛乱,还顺势收服了东方诸国,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四、封邦建国。

 平定叛乱后,姜太公建议将俘虏的商纣顽民全部诛杀。但周公却认为,该用德政收服人心。所以,他把商纣顽民迁居洛邑,并派军队驻扎在那里负责监督这些俘虏。

 天下初定后,由于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周公又实行封邦建国的政策,将姬姓子孙和开国大臣,都分封为诸侯,并赐给他们封国,让他们到封国去建设家园,同时达到天下共主的目的。

 五、建制设章。

 早在商纣王朝时,王位的传承不光可以父子相传,还能兄弟相传。

 但这样的传承制度亦有弊端,因为不论传子还是传弟,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从而引发王室争斗,造成国力衰弱。

 鉴于种种弊端,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让其他的兄弟都没有争夺王位的借口。

 六、完善礼乐。

 为了使王权能长久巩固,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将人的身份进行细划,同时确立长幼尊卑等规范,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约束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礼仪上不合礼仪,就等同僭越,可以问罪。

 而不同等级的人,在舞乐上也都有讲究,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舞乐。同时在乐队的人数上,也有要求。

 凡是乐队的人数与自己的身份不符的,那都是要治罪的。

 七、还政于王。

 周公代周成王摄政6年,由于他的努力,周王朝从初建不稳定的局面,慢慢转危为安,走上正轨。

 周公见周成王已长大成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权还给了周成王。

 由于周公一心为公,且一直宣传德政,再加上他在还政于周成王时,丝毫没有推诿,因此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其中,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于经常研究周公的文献,因此梦中多次出现周公。孔子又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样的话。

 后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写下了《周公解梦》这样的书。

 实际上,孔子说“梦见周公”,是表明他在精神上和周公的相通性,表明自己的学说,与周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对周公为人为政的极大肯定。后人不理解,把周公当成了个“预言家”,靠他来预知未来。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挺荒唐的。

 不过,虽然荒唐,但因为周公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他具有良好的仁德,又经过孔子大力传扬。因此,才让后人那么迷信他。

 

本文标签: 周公旦周朝
版权声明:

《周公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后人都让他来解梦?》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22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