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坐轮椅?坐轮椅有什么深意?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坐轮椅?坐轮椅有什么深意?

时间:2022-05-27 16:41:00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坐轮椅?坐轮椅有什么深意?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我们在观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诸葛亮他在剧中的造型就是一把鹅毛扇子和四轮手推车是他的标准,打仗时摇着他的羽毛扇子,好像他胸有成竹,非常有说服力。那我们就会奇怪,为什么四肢健全的他要坐轮椅上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出生于官吏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幼时便失去了父母,便和弟弟一起投奔了叔父,叔父病逝后,他便隐居在乡里了。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不了解他恶人都嘲笑他,甚至鄙视他,但是他的好友却知道他满腹才华,却一直遇不到可以赏识他的伯乐。后来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决心要请得诸葛亮出山,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见刘备如此虔诚爱惜人才,诸葛亮当然乐意跟随,他也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舞台。一开始刘备只是空有一个名声,并没有什么势力,跟随刘备的两大主力战将就是关羽张飞,刘关张三人已经结为兄弟。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军团的时候,能力还不足被他们知道,所以免不了会受到排斥。诸葛亮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使得每一次的战役都化险为夷,成功退敌,刘备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终于认识到了诸葛亮的能力,纷纷表示信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也在蜀中称帝了。

 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既神秘又传奇,他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要是以这个装扮出场的,我们都能认出来是诸葛亮。那么他是什么形象呢?没错,诸葛亮总是手持羽扇,出场时都是坐轮椅,难道是诸葛亮腿脚不好吗?很多人还认为轮椅是诸葛亮发明的,但是在历史资料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腿脚不好的记录,为什么诸葛亮每次出场作战时都要坐着轮椅呢?

 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诸葛亮只是个顾问,不能骑马是很正常的。当他临阵退缩时,他既不能站在地上,也不能坐马车或轿子。因此,这种四轮手推车是最合适的。然而,无论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骑马的样子都被记录了下来,例如,在《三国列传》中,当长坂坡处于战争状态时,“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活捉张任弃马而去。也就是说,这种猜测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此外,还有一个传说,商周时期的姜子牙转世为孙膑,被砍了膝盖,无法行走。后来,他转世为诸葛亮。虽然他不再有腿的问题,但他已经习惯了轮椅。因此,当他可以骑马去战场时,他仍然坐轮椅出现。这更荒谬。除了这两句话之外,一些网友故意欺骗说诸葛亮在躬耕陇亩的时候因为水分过多而患关节炎,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不得不使用轮椅。

 那么,轮椅成为诸葛亮标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如果我们看一看其他与三国有关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只乘坐这辆四轮车。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诸葛亮受到冷遇,乘坐平车,例如,《三国志平话》说::“武侯引三千军,轻弓短箭,善马熟人,军师素车一辆。”宋代的《类说》也有类似的描述。平底车不是轮椅,而是没有装饰和轻便运动的战车,这是总司令专门用来指挥战争的。

 然而,在刘备反抗曹操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平车被轮椅般的四轮车取代。作者进行这种重写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自信心。在所有人的理念中,只有双腿行走不方便的人才会做人,而骑马会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而且在交战时,如果有什么变故,非常容易逃跑,但如果坐着轮椅,军队溃败之后,并不能像骑马一般随时就跑。而诸葛亮坐轮椅而不是骑马,也是自信的表现,在蜀军看来,这是诸葛亮绝对不会逃跑的迹象,这是诸葛亮给蜀军的一个信号:他不会临阵脱逃,他也逃不了。

 要知道,两军交战,双方的将领非常重要,将领的神态也会直接影响到军队计程车气,如果军队看着己方首领把握十足,完全没有退场的养子,打起战来自然也会士气高涨。这也是诸葛亮聪明的地方,他能把握住士兵的心理,让蜀军打起仗来有一种必胜的心理,有这种心理本来就比其它军队要强,这也是蜀军强悍的原因之一。

 

本文标签: 三国诸葛亮
版权声明: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坐轮椅?坐轮椅有什么深意?》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21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