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索额图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康熙一定要除掉他?

索额图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康熙一定要除掉他?

时间:2022-05-27 16:40:20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康熙皇帝时期的清朝属于鼎盛阶段,也算国泰民安,但朝廷上下的大小事务也迭出不穷,当时的索额图是康熙手下的一员悍将,文治武功都很精通,加上是康熙挚爱的赫舍里氏的亲哥哥,于是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康熙帝的左膀右臂,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即使在索额图退出朝堂的两年后,还非要把他带回来除掉,大家知道吗?

  索额图这个人的出身很是不平凡,是大学士索尼的第三个儿子,既然父亲是大学士,儿子自然也不能丢人,虽然最初是依靠着家里的关系入朝为官,但是其个人能力是无法忽视的。

  初入仕途是以文职入宫,从康熙初年到康熙四十年这三十多年间,大大小小的朝廷事务,事无巨细,几乎都有过他的身影,说起来他也算是康熙皇帝的大舅哥,是太子胤礽的亲大舅,所以颇为受重用。

  但是索额图受重用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层亲缘关系,在康熙初年,权臣鳌拜企图以下犯上,密谋谋反,正是索额图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设计,将鳌拜党羽一举拔除,解决了当时康熙的一切后顾之忧。

  后吴三桂等人谋反,史称“三藩之乱”,索额图在评定三藩之乱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血汗,根据《啸亭杂录》中记载:“索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意思就是说索额图掌权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谋略被提出了很多 ,而当三藩之乱暴起的时候,索额图在军中调度,在朝堂上平衡政权,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以此来肯定了索额图所贡献的功绩。

  在这之后,索额图还代替中国签订了中俄两国很重要的《尼布楚条约》,并且在收复中国台湾的行动上也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照理来说,这样一个忠心耿耿又颇有建树的重臣,是不应该受到皇帝的冷眼相待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康熙在索额图告老之后,还将其抓回宗人府呢?

  说到这件事,不得不提的,就是皇帝最宠爱的儿子,胤礽了。

  这个胤礽是康熙爱子,也是当朝皇后赫舍里氏唯一的儿子,赫舍里氏为了生下胤礽,自己大出血而死,这也就在康熙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这就让康熙对胤礽这个儿子的宠爱程度超乎想象,从小就作为太子培养,甚至能因为胤礽的一次生病,朝廷上下休息半个月不上早朝,溺爱程度可见一斑。

  而索额图作为赫舍里氏的亲哥哥,胤礽的亲舅舅,自然对于胤礽的太子之位是非常拥护的,康熙早年间也有着让索额图出面,来为胤礽积累班底的想法。

  可是到了康熙中后期,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的前奏已经吹响,朝廷的派系分别非常明显,而重臣中又以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两人为首,各自为政。

  本来索额图的能力足以和纳兰明珠所抗衡,将胤礽扶上皇帝的位置,但是胤礽这时候不争气了起来,由于小时候被溺爱,这些年又被索额图所扶持,身上焦躁跋扈的气质开始显露了出来,这让康熙皇帝颇为不喜,于是就只能在索额图身上开刀。

  其实康熙对于胤礽还是非常疼爱的,只是为了挫挫他的锐气,只能将索额图推到风口浪尖去,拔除了这个颇有能力的大臣,既不用担心自己的朝政受到威胁,又不用担心等自己百年之后,索额图会变成胤礽的第二个鳌拜,一举两得。

  所以说康熙想方设法也要给索额图安插个罪名,说到底还是害怕自己家的江山受到威胁,害怕自己的儿子日后守不住,这才未雨绸缪地给胤礽打好基础,不得不说一句,这伴君如伴虎真的不是乱说的,一个不慎,这一生功绩换回来的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本文标签: 索额图清朝
版权声明:

《索额图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康熙一定要除掉他?》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20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