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国家就此诞生!

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国家就此诞生!

时间:2022-05-27 16:36:14

 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国家就此诞生!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时期发生气候变化,引发了全球性的严重洪水灾害。在这个漫长的大洪水时期,我国黄河下游的山东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为遭受洪水灾害而逐渐衰微。华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黄河中上游的中原地区迁移,我国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现在这一地区。

 当时我国正处于尧舜禹时代,许多古籍对大洪水都有记载,也提到了先民为躲避水患而迁徙的事迹: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尧舜禹为了躲避大洪水,先后分别建都平阳(今山西太原)、蒲坂(今山西永济)和安邑(今山西运城)。但事实上在他们之前的三皇五帝,大都居于江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王国维就曾说过“尧舜之前如神农黄帝、太昊、帝喾皆居东方”。

 可见这场大洪水的暴发,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落脚点,成就了开居中之国的夏王朝。否则,随着山东龙山文化和江浙良渚文化的发展融合,我国最初的王朝极有可能出现在东方的近海地区。

 一开始负责治理水患的是有崇氏的。鲧其实很善于治水,他修筑堤坝围堵洪水的“堙障法”并非一无是处,治水失败的更主要原因还是严峻的气候和落后的物质条件。鲧被追责后,他的儿子大禹接过了治水的重任。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上任后改“堙障”为“疏导”,但是仍然见效缓慢,因为他花了漫长的十三年时间才“成功”。对于这样的成功,屈原就不大相信,他在《天问》中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屈原大概觉得,以他通达天地的高超思维都想不通的事情,很可能是假的。

 大禹如果有机会亲口回答屈原的质疑,他至少能够说出两大理由来证明治水确实需要耗时十三年!

 第一个理由就是打赢部落战争、一统天下需要这么长时间。大禹是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的关键人物,这十三年时间是他为江山传子,助启开创一代王朝创造条件的关键时期。

 其实经过尧舜时代向高海拔地区的西迁之后,水患对先民的威胁已经不那么急迫,否则也不可能给大禹十三年的时间去治理。换句话讲,大禹能够在治水总指挥的位置上坐稳十三年,事实上是另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部族冲突和战争。只有消灭敌对部族,有效地控制不同部族,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才能够建立起来。三皇五帝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但都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上古时期部族之间冲突与战争的记载,在古代史籍中非常多见: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荀子·议兵》:尧伐讙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所以大禹并不是像他父亲鲧那样,傻傻地只想着设法治水。他的成功并不是治水方法的成功,而是借治水之名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实力壮大才是真实的成功。当时华夏大地上的主要矛盾,是水患的威胁与先民渴望安居之间的矛盾,子承父业、接班治水的大禹是大多数部族都能接受的人物。

 大禹被舜任命为司空,并兼任总领联盟事务的“百揆”,有权指挥各个部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水。在治水大权之下,大禹也就能以妨碍治水为名,征讨不顺从的部族,“禹伐共工”就是例证。

 共工氏在我国上古时期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部族,女娲颛顼、帝喾以及尧舜等人都和共工氏发生过战争。古籍提到共工氏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振滔洪水”,只要一发生洪水就说是共工氏作怪。

 所以大禹完全可以说,三皇五帝都没有摆平共工氏,他自然更需要一些时间去搞定共工氏,才能把水患的祸根除掉。

 就这样在治水的十三年时间里,手握大权、可以号令四方的大禹以治水之便,将各个部族的民众按照地域划分,建起早期的社会管理组织,具有国家意义的管理机构也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成为其后正式建立国家的基石。

 大禹要说的第二个理由绝对是重量级的。水患是天灾,天不降灾,人间自然无祸。大禹完全可以说,经过他十三年来的努力,上天深受感召而决定不再让灾祸降临,于是水患自然根除。

 事实真相是这样吗?根据现代科学的推断,确实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多雨时期一般发生在暖期气候向冷期气候的转变,这个变化过程相对缓慢,所以多雨时期常常持续很长时间。而大禹恰恰赶上了气候发生相反变化的时期,冷期气候开始向暖期气候转变,这是一个快速突变的过程,有雨过天晴的效果。因此,随着气候的快速好转,气候带北移离开华夏地区,季风、降雨变得正常化,植被逐渐得到恢复,洪水灾害也就自然得到消除。

 所以说,大禹的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在等着听天命的过程中,必须竭尽人事,夺取并巩固地位和权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鲧以生命为代价,给他讲清楚的道理。

 

本文标签: 上古
版权声明:

《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国家就此诞生!》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11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