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汉宣帝是怎么铲除霍光一族的?事前准备很重要!

汉宣帝是怎么铲除霍光一族的?事前准备很重要!

时间:2022-05-27 16:34:53

 汉宣帝是怎么铲除霍光一族的?事前准备很重要!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霍光是西汉中期著名权臣,他身份显赫,是霍去病的异母弟、汉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亲。霍光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托孤大臣,辅佐汉昭帝。等汉昭帝死后,霍光正式开了自己的掌权之路,废刘贺扶持汉宣帝上位,此后他便掌控了朝政大权,权倾朝野。而霍氏家族也成了皇室最大的威胁,好在汉宣帝最后及时制止了霍家叛变的阴谋,不然汉室根基就危险了。

 汉宣帝能够顺利地灭掉霍光家族,其实他在之前已经做好了良好的铺垫。最后灭掉霍光家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那么,汉宣帝的哪些铺垫做得好呢?

 一、确立自己皇帝的正统性。

 汉宣帝虽然被扶起来当皇帝了,但这并不表明他就能坐稳皇位。他坐不稳皇位,似乎更有理由。一是之前有刘贺被废的例子,也就是说,汉宣帝也有可能随时被废。二是汉宣帝是刘据的孙子,刘据当年因为造反被汉武帝杀掉了。虽然很多人都同情刘据,觉得冤枉。但不管冤不冤枉,刘据造反这个是事实。也就是说,汉宣帝是出自于反叛作乱的家族。三是汉宣帝是囚徒出生,是霍光把他从一个囚徒提拔起来的。

 所以,汉宣帝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确立正统性。作为正统性,他有两方面需要确立。一是确立自己作为刘家嫡传后人的正统性。二是确立汉家天下的正统性。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汉宣帝才努力为饱受诟病的汉武帝上庙乐,确立他的伟大功绩和历史地位。而汉宣帝做了这件事后,他的皇位就变得非常稳固了,不容易被霍光给废了,霍光也不敢太擅权了。同时,朝中大臣也比较支持汉宣帝了。

 二、留下掀翻霍氏家族的证据。

 汉宣帝掀翻霍氏家族的重要证据,就是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杀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这件事,汉宣帝当时也是有很大怀疑的。但是,他极力隐忍下来,既没有立刻追究,同时还接受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把霍成君立为皇后。

 汉宣帝没有打草惊蛇的做法,让他把证据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个证据一直留到汉宣帝想铲除霍光家族的时候。果然,当霍光死后,汉宣帝就立刻追查这件事。在证据面前,霍光家族完全无话可说。

 三、放松了霍光家族的警惕性。

 在霍光执政的六个年头里,汉宣帝一直韬光养晦,绝不和霍光对抗。就算霍光提出要还政给他,虽然他已经成年了,有独立处理政事的能力了,但是他头脑十分清醒。他明白,霍光这样做,并不是真的想还政给他,只不过想试探一下他而已。如果他当时欣然接受,那样的话,霍光一定会提防他,并因此想办法打击他。说不定会找到他的不是,像当年撤换刘贺那样,撤换他。

 他不但不接受霍光的还政请求,而且还下达命令,所有要交给他看的奏章,要汇报的事情,都要先交给霍光看。霍光没有意见了,再交给他同意就是了。

 霍光把他的儿子及侄儿安插在朝廷之中,同时再让他们掌控兵权,使得整个霍光家族的人在朝廷中盘根错节。就算是这样,汉宣帝也并没有做脸做色。因为汉宣帝知道,霍光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他刘病已是皇帝,只要不引起霍光家族的警惕,他要想夺了霍光家族的权,其实是很容易的。

 四、把握好了铲除霍光家族的节奏。

 在什么时候铲除霍光家族,节奏很重要。汉宣帝选择铲除霍光家族的节点,就是在霍光去世以后。早动手,霍光没死,会反弹,汉宣帝达不到目的。迟动手,霍光家族形成气候,就动不了了。毕竟霍光的后人与霍光是不一样的,他们更有野心,更鲁莽。所以,在霍光一死就立刻动手,是最好的选择。

 五、掌控打击霍光家族的力度。

 汉宣帝力度把握得最好的,就是杀掉霍光的子侄、老婆及女儿,对霍光家族连根拔除。但是,他却肯定了霍光的历史功绩。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那时候霍光已经去世,打不打击他,都无关紧要。而肯定他,却能让汉宣帝赢得一个好名声,也减小了霍光家族的反弹。

 因为汉宣帝这些事情都把握得好,考虑得很到位,因此,他几乎轻松写意就解决了霍光家族的问题,可以说,这算得上是历史上皇帝铲除权臣势力的成功案例。

 

本文标签: 汉朝汉宣帝
版权声明:

《汉宣帝是怎么铲除霍光一族的?事前准备很重要!》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08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