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怎么来的?最后又去哪里了?

“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怎么来的?最后又去哪里了?

时间:2022-05-26 16:43:07

 “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怎么来的?最后又去哪里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老谋子司马懿之所以能篡夺曹魏的江山,其法宝就是2个字:隐忍。比如说装病,一次装病骗了曹操,一次装病骗了曹操的孙子。“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隐忍多年发动的最后一击,他从大将军曹爽手中夺回大权,从此曹魏江山尽在司马父子的掌控之中。

 的确,在魏明帝曹睿病逝后,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成为了托孤大臣。结果曹爽借曹氏宗族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掌握要枢,就以虚位把司马懿的权利架空。此后,司马懿为求自保,只得装病来骗他。

 时会留有准备的人,而在这场举世瞩目的“高平陵政变”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司马懿麾下的三千死士。所谓死士,他们都是为了某些目的愿意或者被迫献出生命的。死士他们手中并没有多少选择权,只能效忠主人,听主人的命令,完成任务。任务成功了,可能会受到主人的嘉奖;也可能会被杀人灭口;任务如果失败了,只有死一条路。

 而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从来没有后路可退,因此,司马懿表面上隐而不发,甚至装疯卖傻来蒙骗曹爽。实则暗地里豢养了三千死士。那么,问题来了,在汉朝那个年代,豢养死士是死罪,而且曹爽对他的监视也很严密,这么多的死士是如何避开众人监视的呢?

 据《晋书·景帝纪》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晋宣帝(司马懿)准备诛杀曹爽取而代之,与晋景帝(司马师)密谋,在动手的前一晚,派人偷偷观察,景帝安然入睡,而晋文帝(司马昭)却难以入眠。到了清晨,死士们都集合在司马家门口,景帝在内院非常镇静,整装待发。于是宣帝就说“我这个儿子真是个干大事的人”。原来在当初,景帝早就在私下就豢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命令他们藏身在百姓中,到了今晨全部集合起来,而众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段话虽然有“谬赞”晋景帝之嫌,但也证实了,晋朝官方是明确承认这三千死士的存在。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司马懿虽然不敢公然在府上养死士,但很可能他儿子司马昭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有史书说为人谨慎的司马懿把召集死士的任务交给了汲布,但在三国历史上是并没有汲布这个人的。当时司马懿交代一定要找最值得信任的人,然后在秘密地点训练他们。

 那么,这三千死士都是从哪里弄来的呢?其实这是司马懿多年率兵征战,用战果换来的结果。当年在对付诸葛亮的时候,曾经出任雍凉都督的职位。结果掌握兵权的他又非常优待手下的士卒,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后来,司马懿率众屡立奇功,忠于他的将士也越来越多,于是,后来预感“生存”危机的他便从中挑选出绝对忠诚于他的将士来当自己的死士。

 公元249年,等到曹爽和魏帝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祀先帝时,一直装病躺在床上的司马懿麻利地爬起来,毅然发动政治,一声令下,三千死士迅速占领了都城洛阳。结果曹爽竟然连反抗都没反抗一下就直接投降了,最终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便除掉了曹爽和他的党羽,架空了曹芳,为后代篡位铺好了路。

 政变后,这三千死士又是什么情况呢?虽然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推断其结果大致有三种,一是封官拜爵,进入朝堂。二是得到秘赏,继续活在暗处,继续为司马家族效力。三是被秘杀,杀之封口。当然,这种可能非常小,要知道司马家的还是初掌大权,正是处于收服人心和用人的关键时刻,对于这些忠心耿耿的死士,他如果杀害,岂不寒了人心,引来不稳定的后果。

 

本文标签: 三国司马懿
版权声明:

《“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怎么来的?最后又去哪里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02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