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陈世美抛妻弃子是世人公认的“负心汉”,历史上有陈世美这个人吗?

陈世美抛妻弃子是世人公认的“负心汉”,历史上有陈世美这个人吗?

时间:2022-05-26 16:42:08

 陈世美抛妻弃子是世人公认的“负心汉”,历史上有陈世美这个人吗?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对于陈世美这个名字,想必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了。如今凡是与包拯有关的电视剧,编剧都热衷于将陈世美的故事写进去,而大家也喜欢看。

 陈世美抛妻弃子,有了荣华富贵,便忘了糟糠之妻,以及两个可怜的孩子。因此陈世美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人们心中,“负心汉”的代表词,被世人所唾弃。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

 《铡美案》剧情

 在影视剧中,陈世美进京赶考,不仅高中状元,还被宋仁宗看中招为驸马。

 一天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京城寻找丈夫陈世美。陈世美贪图富贵,害怕公主知道自己已有妻室,便派人去暗杀秦香莲。好在手下不忍心,秦香莲因此逃过一劫。

 可是陈世美仍然不肯放过她,最终令秦香莲被发配边疆。途中陈世美又收买官差杀害秦香莲,幸好被路过的展昭所救,从而包拯知道了此事,力求收集证据,为秦香莲讨个公道。

 最后在包拯的努力下,找到陈世美贪图富贵、抛妻弃子、丧尽天良的罪证,即使有公主和太后撑腰,包拯仍然以头铡斩了陈世美。也因此,让世人觉得包青天不畏强权、公正廉明的形象高大起来。

 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是出现在明代的《包公案》中,当时的情节与如今影视剧差异有些大。

 《包公案》剧情

 在《包公案》中,陈世美只是高中状元,并没有成为驸马,而秦香莲也并没有具体名字,只叫做秦氏。

 而陈世美知道秦氏来找他,便命人去杀害结发妻子,最后也成功了。之后阎王认为秦氏受了冤屈,便允许她借尸还魂讨回公道。秦氏还魂之后到包拯那里请冤,最后包拯帮助秦氏平反,用龙头铡处置了陈世美。

 两版的差异很大,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

 一、《包公案》是明朝人写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戏曲,来传播整个故事。其中带有神话色彩,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赏心悦目。而《铡美案》是清朝人,通过之前的故事改编的,去掉了神话色彩的部分,将包拯还原成普通人,使大众更容易接受。

 二、明朝人采取神话方式,是为了突出包拯的能力,将他的本事放大化。而清朝的改编,虽然令包拯破案有了不少难度,但这样更能体现,他那颗想为民请命的心。

 我认为不管是是哪种方式,都是想传播宋朝时期,有那么一位不畏强权,真正愿意为百姓做事的好官。

 包拯的本事倒是突出了,陈世美充当了绿叶,那么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人,来作为整个故事的依据呢?我们先来看看,外界相传的两种说法。

 一、陈世美原型是清代官员陈年谷,这个人又名陈熟美,与陈世美的名字接近。《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中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他是清朝顺治时期人士,后来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从而走上仕途。

 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不足为信,因为说此人是陈世美的依据,单单只是因为姓名接近,重名之人尚且数不过来,更何况是姓名相近的。再者这个陈年谷是清朝人,包拯是宋朝人,《包公案》也是明朝人写的,那么明朝作者,又怎么会知道清朝人的事呢?

 二、相传1992年,有人在丹江口市,发现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碑文上面说,陈世美是个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好官,与历代相传的故事不符,更加有人借此为陈世美平反。

 我觉得这一说法同样不可信。与第一个说法一样,这个所谓的清官陈世美,是个清朝人。那么清朝的陈世美,自然不会被宋朝的包拯杀了,也不会被明朝人写进《包公案》中。

 其实我个人认为,陈世美应该没有历史原型。明朝的安遇时所作的《包公案》,里面陈世美一案多半是杜撰的,因为里面存在很多神话元素。至于如今影视剧的《铡美案》,只是在《包公案》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罢了。

 我想作者的原意,都是想通过这个案子,来突出包拯公正廉明的特征,却没想到让陈世美出了名。不过没有原型也是好事,毕竟陈世美也不是什么好人。

 

本文标签: 宋朝包拯
版权声明:

《陈世美抛妻弃子是世人公认的“负心汉”,历史上有陈世美这个人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01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