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历史上蒯通有何本事?他为何会被刘邦所杀?

历史上蒯通有何本事?他为何会被刘邦所杀?

时间:2022-05-26 16:31:35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说到韩信相信朋友们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被后人称之为“兵仙”,可见其用兵之神武、用计之巧妙。只可惜韩信好日子没几天,最后狡兔死、走狗烹,被吕后设计杀死,不甘心的韩信临死前无意提到一人,刘邦知道后便说“煮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人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蒯通最擅长的本领就是出计谋、与人说辩,是有名的辩士、谋士。在没遇到韩信时,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你本来要死之人,但遇到我就意味着新生。徐公不明白原由,蒯通继续解释,赵国的武信君想要攻占城池,我给他出了一个不用一兵一卒的方法。

  只要给你高官厚禄,并在周边炫耀,周边的人肯定会随之投降。徐公听了之后同意了蒯通的说法。之后事情发展都如蒯通所料,可见其足智多谋,空手套白狼确实有一套。

  《汉书》中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为令十余年矣,……徐公再拜,具车马遣通。通遂以此说武臣。武臣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赵闻之,降者三十余城。如通策焉。

  之后蒯通成为了韩信的谋士,给韩信出了不少的计策。在韩信势如破竹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人前去求和,韩信被迫停止了攻打,这时候蒯通说,你打了这么久才打下赵国五十城池,而郦食其靠一张嘴就拿下七十多城池,这不显得你太没用了吗,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

  韩信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便弃刘邦于不顾直接攻打齐国。而齐国认为刘邦是小人的做法,做把郦食其煮了泄愤,但自己最后也被韩信杀了。韩信与刘邦之间因此而埋下嫌隙,可以说蒯通这个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韩信倒也是足够忠心,当天下局势取决于韩信变化时,他劝韩信背叛刘邦,但却被韩信拒绝。

  《汉书》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建号壹呼,……信曰:“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但蒯通仍不甘心,过几天又继续去劝韩信,最后韩信自恃功高,认为刘邦肯定不能杀他,便直接拒绝了蒯通的游说,并开始疏远他,蒯通因此感到害怕,便开始装疯卖傻地做起了巫师,以求自保。

  只可惜历史的“剧情”都是按照蒯通的预测而发展,韩信最后被吕后设计被杀,韩信死前忍不住说道“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只是后悔也没用了,只能饮恨而亡。

  当刘邦听说蒯通这个人之后,他当然了解蒯通的“所作所为”,视之为心头大患,便要“煮了他”。这时的蒯通也真是拼了,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他说“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言外之意就是先贬低自己,把自己形容成狗,说各为其主,之后又把刘邦一顿忽悠,夸刘邦是有能力之人才能得天下,而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难道你都要杀掉吗?

  刘邦听蒯通这么一说,确实是这么回事,就放了他,而蒯通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可以看出蒯通不仅仅善辩,更是一名奇才,只是他生怕天下不乱的做法导致“一说而丧三俊”,对他的人品实在是不敢过于恭维了。


本文标签: 蒯通汉朝
版权声明:

《历史上蒯通有何本事?他为何会被刘邦所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90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