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之后 后宫中为何连一个太监都没有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之后 后宫中为何连一个太监都没有

时间:2022-05-26 16:31:11

  对洪秀全后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平天国建立之后,洪秀全的后宫里为什么一个太监都没有?

  对于清代历史,尤其是晚清时期,一直被后人诟病。因为政府的腐败不堪、不思进取,还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再到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清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苟延残喘。正是因为在这个格局里面国家动荡不安,使得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两广地区,那几年更是灾难不断,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可以说是雪上加霜,日子过得更加艰苦。而政府官员非但没有救济百姓,对于民间更是四处搜刮欺压,老百姓哀声怨天。在这种情况下终于让老百姓举起反抗的旗帜,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起,而起义军领导者是洪秀全,这场运动总共历时14年,太平天国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且还占领了许多大清的土地。太平天国运动打的旗帜是“平等公权”,而正是这所谓的平等,打着对女人尊重并且解放女人的旗号,强迫妇女参加劳动,这属于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强调“男女平等”,女人也可以参军,可以参加科考,也可以当朝为官。总之只要是男性可以做的,女人都可以参与。表面上看这是对于女性的一种尊重,而且把一些限制都向女性敞开,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

  将“平等工权”政策发布之后,许多女子被迫从军,因为清代时期女人都需要裹脚,而那些没有裹脚的就走进了军营。这些妇女在生活当中没有什么体力锻炼,走到军营和男人干一样的体力活,对女性而言,这根本不是什么“解放”,而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女性是非常辛苦的。在天国天国初期,这项制度已经全面展开,不管你是金枝玉叶还是名门显赫,只要是女性都被强制性的去做苦力活,比如砌城墙,拉装有重物的推车等等,整日风吹日晒,只要是男兵在军营中需要做的,女兵需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这种苦不堪言的日子,那种煎熬和痛苦不言而喻。

  对于女性的控制不仅仅是在从军和体力劳动上,对女子身体的奴役和思想更加严重。洪秀全成立太平天国之后,作为最高领导人,他就是皇帝。而且洪秀全后宫中女子出了名的多,嫔妃、侍女总数达到上千人。放在大清代任何一位皇帝的后宫都没有这么多,咸丰皇帝后宫当中仅仅只有18位妃子。所以说,洪秀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想而知,也能够从中判断出他的生活有多糜烂和无道。洪秀全的后宫虽然人数众多,为什么一个太监都没有?

  其实洪秀全在建立后宫之初,在内宫里是有少量太监的。洪秀全曾经依照自己的品味选出了80位长相清秀的男孩子留在宫中,并且将他们变成太监之后任由差遣。或许洪秀全很会打仗,亦或许他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但是对于太监的护理方法却远远没有清代深宫中那样熟练有经验,所以这些男孩子当中,有77个人因为没有好好的护理感染了疾病,最后不治身亡,而那个三个幸存者则是成为了废人。因此,整个后宫当中也就没有了太监。

  太平天国虽然倡导男女平等,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男女共同劳作,为了增加劳动量而已。其实从内心深处,太平天国的男性还是歧视女性的。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洪秀全有着强烈的大男子主义,他还自编了五百首《天父诗》,更是自吹自擂,其实这些诗都是白话文组成,并且毫无深意,通篇都是一种自大的言行举止标准,令人嗤笑不已。

  洪秀全不仅“自恋”,也毫无教养。对于后宫当中的嫔妃,稍一不开心就拳打脚踢。这女人每天都是担惊受怕,但是对于他的“自恋”又不能实话实讲,只能以阿谀奉承的方式顺迎它他。这女人虽然活在宫中,每天的日子也是十分紧张劳累。对于小编所说的内容,各位网友有什么其他看法吗?不妨将你的所见所得发表的评论区,大家一起讨论吧。

本文标签: 洪秀全后宫
版权声明: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之后 后宫中为何连一个太监都没有》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89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