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楚汉争霸时韩信分明有实力 韩信为何没有背叛刘邦

楚汉争霸时韩信分明有实力 韩信为何没有背叛刘邦

时间:2022-05-26 16:29:36

  对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为什么不肯背叛刘邦,三分天下?

  刘邦入蜀后,韩信跟着汉军开始长途跋涉,但是并没有一下子就被刘邦注意,刘邦给韩信分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军中兵士都了解夏侯婴是刘邦的亲信,而且为人仁爱,对下属很好。千钧一发之际,韩信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赏识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便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但是并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夏侯婴还是坚信自己的判断,不断地为韩信宜传,后来就传到萧何的耳朵里。萧何对韩信非常感兴趣,也找来一谈,没想到萧何一下子就被韩信征服了,萧何惊叹道:“这是个人才,要是能帮助汉王,平定三秦指日可待。”尽管刘邦周围的很多人都坚信韩信是个有才华的人,可刘邦就是看不出韩信有什么奇异之处,更何况此时的刘邦还深陷在被项羽忽悠的失落之中,对别的事情不是那么上心。萧何私下里安慰韩信:“等汉王心情好了,我提议拜你为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急于建功立业的韩信又一次动摇了。一个夜晚,韩信悄悄地骑上马向北而去。

  萧何对韩信的走有预感,他心里不踏实,来探视安慰,果然韩信已走。此时的萧何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追了整整一夜才追上韩信,又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回来后保举他为将军。韩信深受感动,于是,就同萧何一起回到刘邦的军中。

  刘邦见萧何回来了,又见萧何疲惫不堪的样子,心中悲喜交集,他责备萧何: “连你也逃走到底是为什么呀?”萧何答道:“臣不是逃跑,而是去追逃走的人。”刘邦问:“你去追谁?”萧何答:“韩信。”

  刘邦听后,十分生气道:“每天逃亡的人那么多,你都没有追,区区一个韩信你亲自去追,我看是在说谎吧。”萧何并不生气,说:“这个韩信可不是个简单的人呀!”随后,萧何为刘邦细述了韩信的来历。

  韩信的走和萧何的追,再加上萧何的力推,使刘邦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叫韩信的年轻人,难道他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刘邦耐不住萧何的再三请求,就省略了考察的步骤,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军。

  此后,韩信接管了汉军的军务,积极准备完成平定三秦的计划。刘邦看到韩信疲惫的身影,不时地把自己的马车让给韩信,还把给自己准备的饭菜分给韩信,这让从小饱受别人白眼的韩信感动不已,暗暗立下了以死相报刘邦知遇之恩的决心。

  韩信不负众望,暗渡陈仓,成功完成刘邦的既定目标,接下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带领汉军创造了一个个战争神话。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率部直取齐地,有了傲视群雄的本钱,然后从刘邦手里得了个齐王的封号。项羽得知自己的二十万军队尽为韩信所灭,汉军对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这位力能扛鼎的武夫平生第一次产生了后悔、迷惑和恐惧心理。韩信是谁?不就是那个经常来献策的小郎中令吗?项羽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走了眼,不得不承认当今世上能人辈出……

  此时的韩信已成为楚汉之争中最重要的砝码。

  项羽了解,有韩信帮助刘邦,自己的胜算越来越小了。于是派人前去策反韩信,条件是:三分天下。而不属于任何派系的汉阳人蒯彻也看出了当时韩信在局势中的微妙地位,第一时间赶来凑热闹,让韩信南面称王,三分天下。两人的谋划竟惊人的一致。武涉和蒯彻都独具眼力,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

  假若韩信当时脑子一热,雄心一动,三分天下,也许历史真的要改写了。但是韩信拒绝了,并说:“我给项王当差的时候,不过是一个站岗的侍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才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给我数万兵马,把自己的衣服、食物都分给我,对我言听计用,所的。”项羽说:以我才有今天。他那么信任我,我就是死也不能背叛他呀。”韩信这一番话是肺腑之言,因此成就了汉朝的天下。

  刘邦的亲和力是“致命武器”,连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也被吸引,从此铁了心追随他,这当然不能忽视夏侯婴和萧何的功劳。那韩信在项羽帐中,为什么就没有人向项羽力荐韩信呢?一是因为项羽手下无人,再者项羽平时很难采纳别人意见。按照当时的形势,

  韩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韩信一人决定天下大势。刘邦真的是历史的幸运儿,坐享了秦末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

本文标签: 韩信汉朝
版权声明:

《楚汉争霸时韩信分明有实力 韩信为何没有背叛刘邦》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84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