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李白的一首炫技之作,你读过吗?

李白的一首炫技之作,你读过吗?

时间:2022-05-26 16:27:59

  李白的一首炫技之作,你读过吗?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白和杜甫,唐代诗坛的扛把子。虽然两位是多年好友,但后世却总是忍不住把他们比上一比。1000多年前,白居易写了一篇散文,名字叫《与元九书》,元九就是大诗人元稹。这两位志同道合的诗人,一起论了论李白和杜甫谁更牛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很一致:杜甫比李白牛。

  本来这也没什么,反正当时李、杜都已过世,水平孰高孰低由后世评说。可这胆子不小的诗魔白居易,偏在这篇散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这话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样:李白虽然是奇才,但他的作品如果按风雅比兴等的要求来看,十首找不出一首好的。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韩愈看不下去了,写了一首《调张籍》,借教训徒弟张籍来讽元稹、白居易之流。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言下之意:你们这些不懂李白的,根本就是愚儿! 因为韩愈的加入,这场争论暂告一个段落。

  笔者也是李白的真爱粉,但是千年后,不褒不贬地来看白居易当初批李白诗的这个话,个人觉得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并没有说错。不信?咱们来看看李白的这首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约写于公元724年,李白23岁时,当时李白由蜀中乘船而下,准备开始行诗走天涯了。看起来,诗仙当时心情是不错的,这首诗写得明快自然,虽最后一句有思乡的情绪,却不哀也不伤。

  但这首七言绝句,懂诗的人都能看出有不少毛病。双声平韵的韵律不完美咱们就不说了,李白的很多诗都存在工整度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首诗通篇都在堆砌。首先是意境上的堆砌,后三句都在写江水,大家看看唐诗中的精品,是很少见这样的诗作的。其次,是地名上的堆砌,全诗28个字共写了渝州、三峡、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一共是5个地名。每一个地点,他都没有细写,只是一笔描过,似流水账一样。

  对于此诗堆砌的毛病,我们来看看清代文人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的说法:“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见精严。”这个虽然是对七律的要求,却是王世懋在评价李白这首诗时提到的。除了王世懋之外,王琦对此诗的评价也是:“古今犯者不少,宁尽汰之耶。”

  这几位大学者其实都发现了李白这诗是有瑕疵的,但最后这首诗还是成了李白年轻时的封神之作,这是为何?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表面上李白这诗确实有堆砌的毛病,但却胜在了神行空的意境上。这5个地名,李白用山月、秋、影、水、夜色,再加了一点思乡之情,把它们镶嵌在了一起,令整首诗浑然天成。

  这样写,既打破了传统写诗的规则,又体现了诗仙对语句控制上的能力,诗仙这其实就是在炫技。年少的他,或许就是想用这样一首不合规矩的诗,告诉世人:我李太白就是这样与众不同!

  理解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白居易当年的说法。是的,从对诗作“风雅比兴”等要求来看,李白的很多诗人生工整度欠缺,结构上也乱得很,但若每个人写起诗来都计较那些条条框框,唐诗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峰的。没有李白这种专门“捣乱”的诗人,就没有唐诗的瑰丽多彩,这就是李白对唐诗的意义。也是这首诗,最终能成为千古名作的原因。

本文标签: 古代唐朝
版权声明:

《李白的一首炫技之作,你读过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79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