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春秋时期天下只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 楚国为什么敢称王

春秋时期天下只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 楚国为什么敢称王

时间:2022-05-26 16:24:23

  对周天子和楚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楚国明明只是子爵,为何能和周天子一样称王,为何还号称小西周

  大家在读中国古代史春秋一段的时候肯定会读到春秋五霸的故事,所谓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比较细心的人肯定会注意到和疑惑一个问题,就是其他四个霸主都是公,怎么就是楚国的是王呢?而且按理说在秦始皇称皇帝之前,天子最高的称号应该是王,当时天下只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其他齐桓公等人其实只是侯爵公爵而已,怎么会冒出一个楚庄王呢?

  其实这和楚国历史有关,楚国先祖原本只是一个部落酋长,在周文王时代,楚国先祖鬻熊投奔周朝,做了周王的火师(就是祭祀时持火之人),而且对待文王很恭敬,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就是说像父亲一样对待周文王,而且祖孙一直如此,然后等到了周成王时代,成果来了,周成王觉得熊氏历代都很忠诚,就把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诸侯。不过此时受封的爵位很低,只是子爵,封地也很少,只有五十里,而且处于南方的莽荒之地。

  但是有地盘和身份就好,别小看这个爵位,有了爵位身份就可以获得周朝的支持,获得中原文化和技术,有了中原文化技术,只要能吃苦,对付那些莽荒之民还不容易,就拿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来说,一开始只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在西周东迁之后才获得诸侯之位,并且给予力量对抗西戎,秦国不就一步步崛起成大国。

  当然,一开始也是很艰苦的,不少诸侯没灭了蛮夷而被蛮夷灭国也有,熊绎据说当时五十里封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单如此,还时常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去朝见周天子,很是忠诚。

  那么忠臣的楚子爵是怎么变成野心家的呢?其实无大,实力大了,楚国在南方蛮夷之地,当时利用中原的技术搞出了先进的经济生产力,吸引了蛮夷部落投奔,实力壮大不少,然后呢,几任国君都比较聪明,总是跟随周天子的脚步趁机打击异己,楚国身边有很多封国,他一开始避开封国打击百越这些蛮族,等实力强了,再打击那些非姬姓的诸侯,为啥呢?因为姬姓诸侯是天子的同姓亲戚,打异姓的诸侯不太容易注意,而且周天子有时会讨伐一些诸侯,他就趁机跟进,而且周天子收兵后总要回去,这些打下来的地盘就归了楚国了。

  熊通,他本身就是杀侄儿夺位

  而且楚国会看眼色,比如楚国国君熊渠还一度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不是自己)但是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怕周厉王,就偷偷把儿子的王号去掉了。不过等到熊通在位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这么大的地盘,却只有一个子爵不对啊,就通过旁边那些姬姓诸侯国给周天子报信,说给楚子更高的爵位吧,这自然被否决了,于是他就自封为王了。这种事也正常,后来吴国越国不就是自称王,反正离得远,周天子管不到,就算听到也当不了解,反正最终中原诸侯都当没看到楚王这个说法就是了。

  提起这里,就有第二个问题了,楚国为何能发展这么快,能和中原诸侯对抗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楚国不在中原,避开了中原诸强,对付旁边的弱鸡比较容易,再比如说南方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口比北方多,像北面的燕国虽然旁边也没有什么强敌,但是气候和物产问题人口总是发展不起来,西面的秦国也要等到夺取巴蜀和修通郑国渠才可以算得上经济人口大发展了。

  除了这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楚国的分封制,为何说楚国是小西周,一方面是说楚国称王,和周天子对抗,但是更关键的还是说楚国的习俗,或者说制度,楚国立国后学习周朝,国君喜欢分封自己的亲戚到各地为县公或者封君,说法不同,但是实际上就是周朝分封制度的翻版,这些分封出去的小诸侯或者说楚国贵族权力很大,这一方面造成了后世楚国贵族势力太强,没办法变法,最终灭亡,甚至在春秋时期,这些公族势力就很强大了,比如像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开始就是受制于公族,最终也是打败公族才得以加强君权北上中原。

  屈原也是公族之一

  但是,另外一方面分封也是楚国开疆拓土的一大原因,分封制度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会导致王权渐渐衰弱,内斗频繁,但是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外部有很多弱小势力和疆土可以开拓的时候,却极大的有利于开疆拓土,周朝一开始的疆土也不大,但是通过分封诸侯,诸侯一路开疆拓土,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周朝开国时的数倍之多了。楚国也是一样,而且因为楚王一直保持着比较强大的势力,又有中原诸侯这些外敌,所以楚王没有变成周天子一样的弱势存在。虽然提起了战国后期已经渐渐有了这个趋势了。

本文标签: 周天子楚国
版权声明:

《春秋时期天下只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 楚国为什么敢称王》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68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