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冯异为什么选择追随刘秀?详解其理由

冯异为什么选择追随刘秀?详解其理由

时间:2022-05-25 15:43:47

  众所周知冯异早年为王莽效力。那么后来冯异为什么又选择追随刘秀?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理由,一起看看吧。

  地皇三年(22),刘秀起兵,冯异以郡掾的身份监五县,跟父城长苗萌共守城池,抵抗刘秀。

  刘秀进军颍川(治今许昌),攻打父城,没有攻破,屯兵巾车乡(今宝丰县东南)。冯异出巡属县,被汉兵捉获。冯异的堂兄冯孝和同乡丁

  吕晏都在刘秀手下。他们共同推荐冯异,刘秀召见了他,希望他留下来。冯异对刘秀说:“我留在军中,不过是一个人,对您不会有太大的助益。况且,我还有老母在城里。我希望能回去,为您据守五城,效力报德。”刘秀便同意了。

  冯异回到父城,对苗萌说:“现在天下纷争,各路将帅大都崛起草野,横暴无道。只有刘秀兵规整肃,从不掳掠百姓,看他的言语举止,绝非庸庸碌碌之人,可以归附。”苗萌说:“在此关头,我们生死共之,一切由你决定。”


  不久,刘秀率军南还宛地,更始帝前后派十几名将领来攻打父城,冯异坚守城邑,决不投降。等到刘秀升任司隶校尉,再过父城,冯异则大开城门,献上牛酒,欢迎他的到来。刘秀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冯异又推荐了一群小同乡,如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人。刘秀一律任命为掾吏,把他们带回洛阳。

  更始帝几次想派刘秀巡行河北,诸将都不同意。当时、曹竟为左丞相,他的儿子曹诩任尚书,父子贵幸,当朝用事。冯异劝刘秀跟他们深相结纳。后来,由于曹氏父子力劝,更始帝命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诸郡。

  新莽地皇四年(23)六月,刘秀的兄长刘

  被更始帝杀死。刘秀表面上虽不敢显露悲戚之情,饮食言笑一如平常,心里却非常难过。他独居时,一点酒肉也不肯用,枕席间也往往有哭泣之痕。

  冯异单独拜见刘秀,宽慰他,劝他节哀,并乘机进言:“天下百姓,早已苦于王莽的统治,早已思念汉王朝。如今更始部下将领们又纵横暴虐,到处抢掠,百姓们很失望,觉得无所依托。您现在握有重权,专命方面,应该广施恩德。有、纣的乱政,才会显出汤、武的功业;人们长久饥渴,也就容易满足。为今之计,您如果快点分派官属,巡行郡县,清理冤结,广布惠泽,自然天下归心。”

  刘秀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到河北,便派冯异和铫期抚循属县。冯异等所到之处,释放囚徒,抚恤鳏寡,亡命投案者,不咎既往。他们还了解二千石的长吏,暗中考察他们是同心还是不愿归附,然后把名单上报给刘秀。

  更始元年(23)十二月,王郎聚众起事,在邯郸称帝。蓟中各地,纷纷响应。刘秀率部众向南疾进。当时形势危急,刘秀晨夜不敢入城邑,吃住都在道旁。到达河北饶阳无蒌亭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大家饥渴劳顿,不可名状。冯异给刘秀送来了热腾腾的豆粥。第二天一早,刘秀对将领们说:“昨天吃了冯异的豆粥,饥饿寒冷一扫而空。”

  部队进至南宫地方,天降大雨,刘秀在道旁的空房子中避雨。冯异抱来柴草,邓禹在灶中点火,刘秀则对着灶门解衣烤火。冯异又向刘秀献上了麦饭和菟肩(植物名,属葵类,可食)。不久,刘秀的部队过了滹沱河,到达信都(今河北衡水东),刘秀派冯异去河间招募兵众,回来后,任命他为偏将军。

  接着,冯异又随军大破王郎,被封为应侯。

  冯异为人谦和礼让,从不居功自傲。道遇诸将,往往驱车让路。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到一个地方,安营完毕,将领们总是坐在一起,论功行赏。冯异则常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不参与其事。因此,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攻破王郎,刘秀整编部队,对将领也重新做了调整,使之各有统属。军中吏士纷纷愿从“大树将军”,刘秀对他则更为欣赏重视。

  此后,冯异在北平(今河北满城)击破铁胫军,并击降匈奴于林顿王,战功卓著。

本文标签: 冯异汉朝
版权声明:

《冯异为什么选择追随刘秀?详解其理由》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65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