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揭秘:吕后不能成为女皇的原因有哪些?

揭秘:吕后不能成为女皇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2-05-25 15:42:09

  揭秘:吕后不能成为女皇的原因有哪些?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女人专权把持朝政的例子也有一些,比如芈月、吕后、武则天以及清朝慈禧等人。但是能够真正登上皇帝宝座、获得历史认可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位。我们这里主要谈武则天和吕后,这两个人,在智慧和谋略上都及其相似,但是为何武则天能够强于吕后登上了女皇的宝座呢?

  她们两个都是智慧和谋略的化身,如果说吕后输在哪里,笔者认为要从外部条件说起。这里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讨论原因。

  第一,武则天的人生导师是帝王,相比较而言,吕后缺少帝王熏陶引导

  武则天在进宫以后,就有传闻“唐三代后,武代李兴”。李世民开始册封武则天为才人,但是听到这句流传的预言以后,就对武则天多留了一个心眼,甚至想动杀心。由于武则天的父亲对朝廷有功,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处死武则天。

  李世民寻找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将武则天放在身边,不再宠幸,让其做自己的御前婢女,从而看住她。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李世民最失误的决定。因为,这相当于给武则天请了一个帝王当人生导师,而这位帝王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大唐的基业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

  这样的帝王处理政务自然是刚柔并济、雷厉风行。武则天在他的熏陶下,才有了对朝堂政务的熟悉,也懂得了如何控制朝堂权力。武则天在李世民身边呆了整整十余年,李世民可以说是他言传身教的老师,这种待遇连李治也没享受到。这也是为何后来武则天处理朝廷政务相当熟练的重要原因,是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早就出来的。

  相比而言,吕后嫁给刘邦时,刘邦还是个小人物,吕后更多的是以贤妻著名。后来,刘邦登上帝位,吕后才慢慢接触到政务。比起武则天,她对政务的认识面和处理的智慧都要逊色的多。

  第二,武则天专宠一生,吕后在刘邦生前就败给了戚夫人

  武则天成为女皇,第二个成就她的人就是丈夫李治。当初,武则天是李世民的人,但是她用智慧和美貌,成功地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也因此,武则天后来又成为了李治的皇后。

  古代后宫女人很多都是不得宠,或者得宠不长久,但是武则天却几乎得到了李治一生的宠爱。也正是李治的宠爱,让她一步步从昭仪成为皇后、天后,最后与李治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没几年她就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一代女皇。

  武则天成为女皇,离不开李治的宠爱。她不但是位智慧权谋者,也是一个能够把控丈夫心的妻子。也许,有人会说,可能是李治专情,或者两人之间是真爱。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笔者认为,长久的感情维持也是一门情商学问,不得不说,武则天的情商绝对很高。

  相比较而言,吕后虽然和刘邦是一对患难夫妻,但是刘邦掌握权力以后,对自己这位皇后就没那么喜欢了,他开始宠幸戚夫人,也因此气坏了吕后。在刘邦死后,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吕后因为不得刘邦宠爱,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刘盈

  第三,李治的儿子大多是武则天的,而吕后的亲儿子只有一个

  李治开始是立陈王李忠为太子,但是后来被武则天成功地废掉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与武则天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而吕后和刘邦,只有一个儿子刘盈,刘邦其他的儿子都是别的夫人所生。

  武则天的几个儿子,李宏相对来说是最有才能的,但是却身体孱弱,英年早逝。所谓强母之下多弱子,其实这句话对武则天和吕后几乎都适用。武则天剩下的三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软弱无能不像话,最终,武则天无奈,只好自己登上帝位。武则天能够登上女皇宝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年李治的专宠,儿子大多是她生的,她完全控制得住,没有什么威胁。

  而吕后,一个傀儡儿子刘盈,英年早逝,她没有了亲儿子,而在外面的刘恒却是个真正有志向和才能的皇帝,吕后最终不能登上皇位,也跟刘氏子孙还不乏有才之人有很大的关系。

  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和她自身的才华智慧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真正帮助她走向至高之位,外部的促成天下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所谓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武则天或许就应该是这三者之利都得到了,才成了千古之一代女皇。

本文标签: 古代汉朝
版权声明:

《揭秘:吕后不能成为女皇的原因有哪些?》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64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