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唐朝很多措施都是延续隋朝 隋朝为何早早就亡国了

唐朝很多措施都是延续隋朝 隋朝为何早早就亡国了

时间:2022-05-25 15:40:27

  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隋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巨大,是什么原因致使它草草收场?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隋唐”这两个朝代似乎很难被分割开来,每次提及唐代的许多策略,论起源头都会讲到隋朝。

  也难怪,毕竟唐代的开国皇帝李渊是隋朝的大臣,同时,唐代沿用了隋朝大量的治国措施。可是,既然唐代能够用隋朝创建的这么多措施,加以改进获得了盛世,隋朝为何又如此之短命,早早被亡了国呢?

  图片:创建隋朝的旗帜剧照

  一、隋朝的影响

  历史上对于隋朝的评价是过大于功,但隋文帝杨坚能够建国,可见其本人也非同一般,而看他建国之后所做的一些措施,确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1、科举制度的建立

  包括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其源头都是来自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如果没有科举制度的诞生,就不会有“寒门学子”的诞生。

  不管当时的应试内容如何,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自己的读书,获得一条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完全不同的道路,甚至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幸运,这样的制度怎么可能不受到百姓的支持?

  同时,皇帝通过科举考试,可以收获更多的治国人才,并且这些人是不受其他人影响,完全听命于皇帝,给皇帝百分百安全感的人,显然,这才是隋炀帝设立科举制度的初衷。

  因此,隋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只见雏形,还没来得及为隋炀帝做出多少贡献,但是却给后继者们带来了灵感,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完善,到了现代社会,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但依然是目前最公平有效的升学制度。

  图片:参加科举剧照

  2、京杭大运河的修建

  古代经济中心和现代有较大的差别,可能是因为发源地在中原,在汉代之前,中原一带(河南、河北)还是主要的经济政治中心,可是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开,南方的经济迅速成长起来,到了汉末,江浙一带已然成了全国最富有的地方。

  在江浙一带物产丰富,可是,将这些物资运送到北方就成了一个大难题,隋炀帝他有这种远见和胆识,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从水路将物资运送到北方,开启了古代运输行业的新领航。

  虽然历史上关于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有许多负面新闻,比如是因为他好色,为了方便自己去杭州猎艳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如果没有隋炀帝的胆大,就不会有后来南北贸易的发达,以及政治经济统治的便利。

  二、隋朝的覆灭的原因

  可是隋朝才经历了两个皇帝,就早早下线了,这期间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杨广导致的,当然,最后在杨广手上覆灭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果论及整个大局,我们可以发现隋朝的“夭寿”是从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建立伊始就带着困顿。

  1、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

  隋文帝杨坚的上位确实不那么地道,当年北周皇帝年幼,杨坚利用自己外戚的身份掌控政局,最后直接谋朝篡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这个上位经过成了杨坚内心的一道刺,拔了太痛,不拔又扰心,加上有许多大臣都是北周的功臣,只是迫于无可奈何才屈服于杨坚,这让杨坚就有了心病。

  特别是在独孤皇后去世之后,杨坚的这些毛病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对于无法让自己感到安全感的臣子,杨坚直接就找借口诛杀,独断专行,统治中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分类现象。

  加上隋文帝晚期贪图享受,大兴土木修建自己的乐园,镇压少数民族,已经在臣子、百姓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这些都是后来遭遇农民起义、群臣背叛的原因。所以,隋朝的短命其实并不完全归根于隋炀帝,作为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图片:隋文帝杨坚年老后剧照

  2、杨广的残暴

  杨广其实是一个心有大略之人,他能够多年隐忍伪装,获得独孤皇后的信任,从而获得继承皇位的资格,如果他能够有一个好的引路人,相信隋朝还会多存活几年。

  只是隋炀帝也患了父亲的毛病,多疑残忍,并且作为一个自负的皇帝,京杭大运河的建设虽然为后代造福,但当时的国力还是无法支撑这项浩大工程的。

  为了让京杭大运河顺利完成,杨广可以说是下了苦功夫去剥削农民百姓,沉重的赋税和天荒人祸,让老百姓活着都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在隋末爆发了数量巨大的农民起义,并且直接将隋朝拉下马。

  图片:爆发农民起义剧照

  3、上位过于顺利

  不要看太远,就看唐代的建立,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也是在隋末伴随农民起义慢慢发展起来的,虽然李渊也是出身豪门,但是在农民起义中,他们和那些来自农民军的将士们有着密切接触,了解百姓疾苦。

  所以李渊建国之后,包括李世民登基后,也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因为他们深知百姓力量的巨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是杨坚却不同,他所建立的朝代没有经受过农民起义的洗礼,杨坚的门阀思想根深蒂固,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希望从自己的上位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忽略了百姓的根本。

  瓦岗起义的时候,农民军攻下了一个粮仓,众人蜂拥而上纷纷取之,可是几天之后,粮仓依然还有存余,可见杨广、杨坚有多“守财”,但是他们宁愿将粮食锁起来,也不愿和百姓分享。因此到了最后,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民起义一步步瓦解了自己的势力,直至覆灭。

  4、天灾也来凑热闹

  杨广好战表现在他不停的对高丽出兵,如果顺利拿下高丽,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可邪门的是,隋朝兵强马壮的年代,居然连高丽都攻占不下,反倒让隋朝损兵折将,亏空不少,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可能就是当时隋兵遭遇了瘟疫,这个瘟疫的来源就是跳蚤。

  在出兵高丽的时候,隋朝来到了边界,之后士兵开始莫名的大批量死亡,为了确保和高丽的战斗,杨广又开始强行募兵,将大量劳动力集中到这里,但是最终也没有斗过瘟疫,损失惨重,也直接导致农民大规模起义开始抗争。

  由此看来,隋朝的覆灭还是要杨坚、杨广父子共同承担,当然,隋朝的功劳也是挺大的,对于一件事物的消亡,我们还是要站在中立的位置才能看得到它的利与弊,才能对我们予警示,也有收获。

本文标签: 隋朝杨坚
版权声明:

《唐朝很多措施都是延续隋朝 隋朝为何早早就亡国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62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