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后宫秘史 > 祖孙二人嫁给皇帝,祖母成皇后,孙女结局悲惨

祖孙二人嫁给皇帝,祖母成皇后,孙女结局悲惨

时间:2022-05-25 15:29:16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封建社会男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婚姻制度上就能发现,现在研究表明古代婚姻存在几大弊端,主要表现为无自主性,承嗣性,抑女性,买卖性,繁缛性,归根结底是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劣势,甚至婚后的女子还能被任意买卖,一夫多妻更是一种“时尚”。

 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几乎每个男子都有多位“妻子”,而妻子最多的就是皇帝了,人人都羡慕的皇帝不止掌握着生杀大权,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后宫女眷更是数不胜数,当然皇帝选美人十分严格,不过经常看清宫戏的人能发现,许多来自同一家庭的女子都进入了皇宫,大多数都是姐妹、姑侄,今天所说的这两位关系更加复杂,竟然是祖母与孙女,更加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祖母受尽宠爱,孙女却下场凄惨。

 虽然说这种情况现在看来匪夷所思,但是在那个年代十分常见,这对祖孙都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众所周知清朝选妃制度十分严苛,皇宫中的女子从上至下几乎都是旗人,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不只体现在军事方面,在行政生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清朝规定凡是年龄在13岁至16岁的女子,必须参没三年举行一次的选秀女,选中的人就能留在宫中服侍皇帝,或者被赏赐给皇室成员,因为后宫美女都限制在一个范围当中,因此出自同一家族的人有很多,皇太极孝庄文皇后与孝端文皇后就是一对姑侄。

 清朝历史上乾隆皇帝最为“风流”,几下江南留下了不少趣闻,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自然少不了美女的陪伴,在乾隆的众多皇后当中,富察氏或许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个,富察氏是贵族出身,家族中很多都是朝中栋梁,自康熙年间开始就为朝廷分忧,深受依仗。

 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富察氏自幼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无论是举止礼仪还是文化修养,都能担得起“大家闺秀”这四个字,16岁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雍正帝得知有这样一个才貌双绝的女子之后,急忙召其入宫,赐婚给弘历,希望她能辅佐弘历成长,不得不说雍正的眼光真是好,为乾隆皇帝选到了一个好皇后。

 乾隆登基之后,马上册封富察氏为皇后,两人相爱无比,传出了一段佳话,乾隆曾说同古今皇后相比,没有哪一个能做的比富察氏更好了,难能可贵的是乾隆将自己取得的政绩都归功于富察氏,认为自己批改奏折常常到深夜,是皇后不辞辛苦在身边照顾,十多年来从未有一句怨言,希望后宫的嫔妃能以她为榜样,能让乾隆说出的这样的话,也能验证富察氏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有多重了。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富察氏虽然深受宠爱却命比纸薄,曾给乾隆生了两个儿子,结果都早早夭折,富察氏深受打击,加上本来就体弱,整日恍惚不已,乾隆为了缓解富察氏忧虑,决定动身去泰山祈福,乾隆十三年,一行人从皇宫浩浩荡荡的出发,富察氏的身体逐渐好转,乾隆十分高兴,不过就在返程的时候,富察氏病情突然恶化,暴病身亡,年仅37岁。

 一夜之间乾隆失去了挚爱,悲痛之余乾隆决定亲自操办富察氏后世,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文武百官跪在两旁,为了祭奠富察氏,乾隆将他们乘坐的船只整体运回京城,挚爱早逝让乾隆深受打击,从此之后性情大变,经常大动肝火,许多官员不知为何就触怒颜遭到责罚,并且乾隆认为皇太子在丧期缺乏哀慕之心,当众下旨皇长子将来不能接手统治权,一场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众所周知乾隆酷爱写诗,但是水平真不敢恭维,为数不多的好诗都给了富察氏,“沼宫霭霭女桑低,盆手曾三玉腕提”。足见乾隆对富察氏的深思,乾隆之争六十多年,是最长寿的皇帝,当然也不止这一位皇后,若干年以后,富察氏的“孙女”也参加了选秀,被册封为贵人。

 相比只写这位富察氏的命运就有点悲惨了,并不被乾隆喜欢,同样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好在富察氏远离后宫争斗,修身养性,一直活到了道光同治时期,此时她已经是宫中资历最大的妃子了,道光封其为“皇祖晋妃”,死后被葬入乾隆妃子陵。

 一个是万众宠爱的皇后,一个是独处深宫的妃子,两人的境遇大不相同,总归来说两位富察氏也成了乾隆时期的一段佳话了。

 

本文标签: 乾隆清朝
版权声明:

《祖孙二人嫁给皇帝,祖母成皇后,孙女结局悲惨》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51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