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关羽死后大呼还我头来 最后为何只有高僧普净能听到

关羽死后大呼还我头来 最后为何只有高僧普净能听到

时间:2022-05-25 15:23:35

  关羽死后大呼:还我头来,为何只有这位高僧能听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其实公允说来,《三国演义》矮化了关羽。凡看过正史的人都清楚,关羽才是三国第一名将。而《三国演义》却为了神化吕布的武功,安排关羽、张飞刘备,三人打他一个,却还让吕布全身而退了。

  正是因关羽,有过这次不光彩的群殴,所以在民间的三国24名将的排位中,仅排在了第四。被吕布、赵云典韦给压住了。

  所谓有失有得,虽关羽的武功等被矮化,但其忠义千秋的气概,却爆了棚。所谓“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单人独骑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千里寻兄刘备。

  所以不必纠结于关羽是被神化了,还是矮化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毫无疑问占“义绝”。不过,在《三国演义》中,也许罗贯中是为了更美化关羽,又虚构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那是关羽被杀后,在半空中大呼:还我头来。就这样一路大呼着,到了玉泉山,被隐居在这里的高僧普净给听到了,然后喊关羽下来,咱谈谈,最终对关羽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

  于是关羽豁然开朗,也不高呼“还我头来”了,开始保佑玉泉山的百姓了。这里就有了个奇怪的问题:关羽被杀后,一路高呼:还我头来!为何只有普净能听见,其他人都听不到呢?哪怕普净身边的那位“小行者”,也没有听到,这是怎么回事?

  一、化解关羽的杀戾之气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备外,就没人能压住他,哪怕曹操诸葛亮,都要对关羽客客气气的。这种气质下的关羽,必然性傲王侯,哪怕人都死了,还依然怒斥孙权,索取了吕蒙的命。所以,关羽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可谓杀戾之气冲天!

  可问题是,关羽终究被后世奉为“武圣”,这就跟此刻的关羽的形象,发出了冲突。因为圣人岂能总是一股冲天的,如魔头一般的杀戾之气?那么如何才能第一时间,化解掉呢?

  普净,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曾救过关羽一命。而关羽又最讲忠义,哪怕再狠,也不会对救命恩人不敬,正好能跟关羽搭上话。且普净又是高僧的身份,所以他说话,关羽是能听得进去。这其实,就是为何要选择普净“渡”关羽了。

  普净具有这么大的作用,自然就需要,他也要拥有不凡的能力。所以关羽死后的呼喊声,只有普净能听到,即是表现普净的不凡,也是对关羽表达一种尊重,借此化解掉关羽死后身上的那股杀戾之气,为他日后成圣,铺平道路。果然,普净的一番说辞,让关羽释然,杀戾之气尽去,开始保佑玉泉山的百姓了。

  二、关羽死后需借助载体,才能发出声音

  从原著来看,关羽死后说话,是需要借助载体的,比如,借助吕蒙的身体报仇,并怒斥孙权。可一旦没有载体。比如,关羽的头颅被送到曹操那里时,曹操曾道:“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

  关羽已经口开目动了,想必是说了啥话,之所以曹操等人听不到,恐怕就是因,关羽缺乏如吕蒙那般的载体发声。至于刘备,他之所以能听到关羽说话,让他报仇!是在梦境中实现的。

  参看孙权、曹操和刘备的情况,自然可以断定,关羽死后虽大呼:还我头来!但由于一无载体,二非梦境,寻常人根本听不到。所以关羽只能一路飘荡一路高呼,如此到了玉泉山,才得以被普净听到并发现。

  这其实是罗贯中用这种方式,表现关羽不甘心被杀!即,关羽根本不认可,自己已然被杀而死掉了。这对关羽来言,是一种大悲哀——生前他呼喝千军万马,死后一路竭力高呼,却是无人听。

  综合这两点,意思已经是非常明显了:英雄落幕的悲哀中,闪现出唯一的光亮,那就是,英雄无论生死,都必须要心系百姓,如此英雄方能永生!

本文标签: 关羽高僧
版权声明:

《关羽死后大呼还我头来 最后为何只有高僧普净能听到》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35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