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武则天有过多少男庞?这些男宠最后结局如何?

武则天有过多少男庞?这些男宠最后结局如何?

时间:2022-05-25 15:21:51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延续的都是以男人仕途居多的社会,可有一个女人,靠自身和历史条件、特定的婚姻、个人能力,在我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耀眼的女皇历史,她便是武则天

 即位称帝后的武则天养有男宠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不过究竟有多少个男人被她宠幸过。她到底有多少个男宠呢? 武则天称帝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对朝野展开了一次很大规模的清洗活动,很快掌握了局势。也她的治理之下,原先本已开始走向衰败大唐又重新再次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但令武则天始料未及的是,自从她当上女皇的那天起,社会对于她的谩骂和诅咒之声如同涛天巨浪般向她袭来。对于武则天来说,对她致命的攻击,不是她改写了历代由男人即位称帝的历史,也不是她整肃清理了一批权倾朝野的大臣,而是她养有男宠一事。

 自古以来,帝王具有宠幸的女人是天经地义的。可一个女人养有男宠,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无疑将会遭到鄙视和唾弃。 从史料之上的记载来看,最先让武则天宠爱的那个男人是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叫冯小宝,本是今陕西铜川街头一个卖膏药的小贩,后来由于在街头帮人打架而误伤人命。为了逃避官府的追缉,逃亡到了河南洛阳白马寺,剃度出家当了和尚。而白马寺和武则天以前曾出家为尼的感业寺仅一墙之隔,所以难免僧人尼姑时时碰面。尤为重要的是,两座寺庙的僧侣尼姑同饮一口井水,这也为冯小宝偶遇武则天创造了条件。

 一次,武则天去挑水,由于力气不足,打满水后竟无法把水从井里提上来。正在她左右为难时,身材高大、强壮有力的冯小宝正好也到井台上挑水,于是,便帮武则天把水提上来,并且还将水送到了尼姑庵的大门口后,自己才再次返回去挑水。

 冯小宝这种乐于助人的品性给武则天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从那时,两人便相识了。如果说这次只不过使两人彼此有所了解,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两人之间的距离更进了一步。

 众所周知,无论和尚还是尼姑都是要戒荤吃素的。可冯小宝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缉才剃度出家的,并非地地道道的和尚。所以,他时常偷偷摸摸地外出找寻一些野味弄熟来吃。一次,他去打水之时看到一只落水的山鸡,就把它打死,又到前边林子里,点起一堆篝火烤鸡去了。

 正好这一天,武则天也去打水,到了井台上就闻到邻近树林中飘出一股肉香味。走过去一看,发现原来是冯小宝正在烤野鸡。于是,好久未闻过肉味的武则天尝到了一顿美味的野餐,两人有说有笑地吃完了这只野鸡。

 从那以后,冯小宝时常便隔三差五的给武则天送去一些狗腿、野味之类的食物,武则天亦常常借打水之名行和冯小宝约会之实,两人的感情也急速升温。

 武则天称帝之后,立即封冯小宝做了白马寺的住持。高宗死之后,她干脆把冯小宝接进了宫中,成了自己宠爱的男人,并且把冯小宝更名为“薛怀义”。

 凭着自己聪明伶俐,薛怀义很快就被提拔为左武卫大将军,梁国公,后来还多次出任宫廷总管,统率军队,征讨突厥。可惜好景不长,薛怀义有了权势后变得日渐跋扈,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唆使人刺杀了薛怀义。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的生理需求一时又难以获得满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便有了第二个男宠沈南蓼。沈南蓼虽然性格温柔,却已过中年,身体较衰弱,所以也满足不了武则天的需求。于是,武则天又陷入了悲伤苦闷的境界,这时的武则天已年近七旬。

 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武则天又开始宠幸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因为这两兄弟不但聪慧伶俐、英俊帅气,而且精力旺盛,更有侍寝的本领,正好可以满足武则天的需求。武则天对于这两兄弟可以说是宠爱有加,还封他们作为正四品官员,每日陪同左右。

 在拥有绝对权势后,二张也变得像当初的薛怀义一样日渐跋扈,不但在后宫恣意妄为,还常常结党营私介入朝政,引发了群臣的不满。终于有一天,以张柬之为首的朝中大臣发动了“宫廷兵变”,诛杀掉了二张。武则天也不得不还位于中宗李显。 结束了她的女王生涯。

 其实,在一定程度之上来说,武则天养有男庞也不能为此就彻底否定其历史功绩。生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宠幸男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不会被民众所接授。但作为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在精神安慰上也是需要慰藉的,我们也不能因有这些缺陷而全部否定武则天对中国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文标签: 武则天唐朝
版权声明:

《武则天有过多少男庞?这些男宠最后结局如何?》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30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