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樊哙同吕后勾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樊哙同吕后勾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05-24 16:05:51

  樊哙吕后勾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从项羽营中被释放后,吕雉看到刘邦身边,又多了许多妃嫔,而自己的儿子刘盈,反而没有戚夫人生的刘如意受宠,吕雉心理彻底失衡。刘邦去世前,樊哙为何擅闯宫闱,又为何同吕雉勾结呢?

  樊哙迎娶了吕雉的妹妹吕须,因此是吕后的妹夫,在刘邦众多将领中,樊哙因为老婆的关系,同吕后关系最亲近。而吕雉看到忘恩负义的刘邦,在她被项羽俘虏时,又娶了如此多的妃嫔,对刘邦再也没有了感情。

  吕雉只想帮儿子刘盈,获取更多的权力,而樊哙就成为了吕雉的棋子。樊哙本就受到刘邦的器重,他们一同长大,樊哙长大后成了卖狗肉的,而刘邦则成为了当地的亭长。在刘邦率领起义军,反抗秦国暴政的时候,樊哙参加了刘邦起义军。

  从此两兄弟一同携手,一起打天下。樊哙还多次冒死,救下了刘邦。在鸿门宴上,范增安排项庄舞剑,准备刺杀刘邦。而就在这时,营帐门口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守门的军士进来报告:“有一个莽将军请求拜见项王”,张良当即解释道:“此人是沛公的随从樊哙”,项羽命令军士,将樊哙放了进来。

  樊哙进入营帐,项羽当即命人端来一个生猪腿和一大杯酒,樊哙将酒一饮而尽,用刀吃起生猪腿来。项羽询问樊哙:“将军,还能再喝一杯酒吗?”樊哙说:“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樊哙接着又饮了一杯,趁着酒意,樊哙接着说道:“且沛公先人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这番话镇住了项羽,项羽为了自己的名声,决定不杀沛公,刘邦因此得以逃出生天。正是因为有樊哙鸿门宴,替刘邦解围,才有了后来刘邦取得楚汉争霸的胜利,夺得了天下。刘邦登基为帝后,封樊哙为武侯,增加了他的食邑。

  吕雉同刘邦矛盾越来越深

  刘邦登基后,吕雉同刘邦的矛盾越来越深,刘邦不喜爱软弱的刘盈,想要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看到刘邦如此不顾情义,对刘邦心中更加痛恨,而对于同自己争宠的戚夫人,恨得牙痒痒。

  吕后找到张良,张良请来商山四位大儒,最终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位。而吕后也加紧掌握帝国权力的步伐,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儿子,以后可以顺利登基。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归来,身负重伤,在宫中休养,不问世事。

  樊哙闯宫闱

  众多跟随刘邦一起打江山的兄弟,都担心刘邦的身体状况,请求刘邦接见,都没得到刘邦的同意。而樊哙不顾宫门口守卫阻拦,推开大门,进入刘邦休息的宫殿。樊哙进入宫殿后,看到刘邦的头,枕靠在一个太监的腿上,跪拜说:“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刘邦看到樊哙来了,知道他脾气又犯了,饶恕了他擅闯宫闱的罪过,遣散了身边的宦官。刘邦同樊哙说:“我身体大好了,告诉周勃等人,不用担心我,让他们先回去吧。”樊哙毕恭毕敬地退出宫殿,告诉了周勃等人刘邦的病情,众人都回去了。

  同一年,燕王卢绾谋反,本来刘邦想要派遣樊哙出征,但是又一个消息传来:“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

  樊哙被下狱

  有人上书说:“樊哙同吕后勾结,准备等陛下病逝后,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刘邦一看,直接让周勃接替了樊哙大将军的职务,樊哙被下狱,准备处斩。周勃忌惮吕后的权势,只是把樊哙给拘押起来,依旧好吃好喝的招待樊哙。

  等到周勃率军凯旋,在回程途中,刘邦去世的消息传来,在《汉书》记载中:“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刘邦去世后,吕后当即释放了樊哙,恢复了樊哙的爵位。而刘邦的担心还是发生了,汉惠帝确实软弱,吕后迅速掌握了西汉大权。吕后面对痛恨的戚夫人,将戚夫人迫害,将赵王刘如意残忍杀死。这一切都如刘邦的预料,只是樊哙并没有参与吕后的恶行。

  樊哙安然去世

  公元前189年,樊哙因病去世,爵位由儿子樊市人继承。在6年后,再看樊哙当时为了刘邦的身体健康,擅闯宫闱,又因为妻子是吕后的妹妹,被诬告同吕后勾结,樊哙从来不重视名声这些东西,他只是效忠于刘邦,效忠于刘氏皇帝。6年后,再看樊哙闯宫门的决定,真的很高明。樊哙虽然没有多大智谋,但是他用忠心,换来了汉朝皇帝的器重,也是很有智慧的。

本文标签: 古代汉朝
版权声明:

《樊哙同吕后勾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17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