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慈禧太后一生极其奢侈糜烂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一天

慈禧太后一生极其奢侈糜烂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一天

时间:2022-05-24 15:53:10

  慈禧正常生活一天的消费,如果放到现在,折合人民币多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评价慈禧太后为满清代廷的掘墓者,实际上一点都不为过,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时期掌握实权的女性,她的一生极其奢侈,生活糜烂。尽管大清代的百姓饿臭遍野,流民遍地,可是慈禧太后依旧改不了奢侈的生活。那么,慈禧太后一天的消费如果放到现在的话,大概能够抵多少人民币呢?

  在同治皇帝年间,慈禧太后就开始操控满清代廷的政权,而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又立了光绪皇帝为大清代的继承人。此时光绪皇帝也仅仅是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真正掌握满清代廷政权的依旧是慈禧太后。

  但是看着西方列强在大清代廷为所欲为,以至于在西方列强的瓜分下,大清代也与其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光绪皇帝认识到必须要变法。而变法最直接就伤害到了慈禧太后所代表的勋贵等人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扰下,也让维新变法彻底地夭折了,从此之后光绪皇帝则被囚禁。

  严格意义上来讲,慈禧太后对于满清代廷是非常热爱的,因为只有满清代廷持续存在,她的富贵人生才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只是慈禧太后比起爱满清代廷,她更爱自己。因此她才会拒绝一切变革,拒绝一切的维新运动,固守着曾经的封建专制思想,以此统治满清代廷,以此满足自己的奢侈人生。

  慈禧太后将“奢侈”一词发挥到了极致,根据记载,慈禧太后每一天早晨起床之后,就有二十多种早点等着她享用。当然这并不是她的早饭,是一个前菜,属于垫垫肚子。而洗漱完全之后,早餐环节就来了。在早餐环节当中单主食就有很多样,有鸡丝粥,麻薯卷,还有老北京的特色小吃焦圈,同时还会有一些卤制品。

  和午餐相比,慈禧太后的早餐就已经显得相当的简陋了,慈禧太后的午餐基本上会出现38道菜,而这么多道菜慈禧太后一个人能够享用完吗?答案是否定的,她这么做只是为了显示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而已,吃不完无所谓,但是也必须要有。

  有的时候慈禧太后心血来潮也会命御厨再格外加几道菜,所以也就形成了108道满汉全席。专门为慈禧太后服务的御厨的人数达到了50人左右,而算上慈禧太后身边的仆人以及杂役人员,每一天围绕慈禧太后服务的人员达到了上百人。

  有一年,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大年初一的体验,所以慈禧太后命工人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练,而每一次排练都是真材实料。每一次都会按照大年初一的晚宴所准备的食材准备,带着期间至于花费了多少银两,浪费了多少粮食,慈禧太后根本就不会在意。

  除了对吃上十分讲究之外,慈禧太后对于穿也是非常讲究的,慈禧太后的衣服都是由江南最好的绣娘绣成的,而且每一件衣服她只会穿一次,不会穿第二次。同时慈禧太后洗澡的时候也会有特殊的癖好,据说慈禧太后认为毛巾只要擦过水时候就不干净了,所以每一次慈禧太后洗澡,都会浪费掉上百条毛巾。

  同时,慈禧太后不喜欢香薰等气味,所以她的宫殿内的所有香制品全部都是天然的水果,最寻常可见的就是苹果和梨。而这一年慈禧太后所用掉的苹果和香蕉数以万计,这些水果的作用就是用来熏制宫殿。

  总结:看慈禧太后的奢侈人生,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满清代廷的灭亡是咎由自取。内务府曾经估算过,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费大概是四万两白银,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大概是50万。慈禧太后一个人一天就要用掉四万两白银,而满清代廷在军费支出方面却不如慈禧太后生活费的万分之一。

  慈禧太后去世之后也想要将奢侈的人生进行到底,她把大量的奇珍异宝带到了陵墓内陪她安葬。可是也因为金银财宝过多,导致了大盗孙殿英炸开了慈禧太后的陵墓,最终也令慈禧太后死后也不得安宁,这也是上天给她最好的惩罚。

本文标签: 慈禧清朝
版权声明:

《慈禧太后一生极其奢侈糜烂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一天》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02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