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乾隆对令妃如此宠爱 令妃为何到死都没有册封为皇后

乾隆对令妃如此宠爱 令妃为何到死都没有册封为皇后

时间:2022-05-24 15:50:57

  对乾隆和令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备受乾隆宠爱的令妃为什么生前没有被册封皇后?

  一个汉人宫女居然能一路升至皇贵妃,还在去世后被封为孝仪纯皇后,成为清代第一位汉人皇后。乾隆的令妃究竟有什么魅力?她又为何没能在生前登上皇后宝座?

  和其他姐妹相比,令妃魏佳氏的家事说起来有点儿寒酸,她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通俗点说就是内务府包衣奴才的女儿,这让令妃刚开始就比别的姑娘低人一等。

  入宫选秀以后,她被指派到皇后富察氏宫中服侍,和影视剧里的戏说形象不同,魏佳氏做人做事谨慎大方,很受富察氏喜爱。之后魏佳氏平步青云,正赶上继后辉发那拉氏失宠,她又被封为皇贵妃,执掌六宫,可以说此时魏佳氏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后。既然这么受宠,那乾隆为什么不肯给她名分呢?他在顾忌什么?

  别看乾隆喜欢汉女,可他毕竟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满人。在乾隆执政的几十年间,朝堂上的汉人没少受打压,以令妃的出身很难在满人处处高人一等的清王朝母仪天下。再者说,清代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汉人皇后,如若乾隆当真要册立皇后,朝堂上必然会有反对之声,到时候反而会影响皇十五子继位。

  为了顾全礼法尊卑,在魏佳氏去世后,乾隆还将她的棺椁放在富察皇后一侧,在祭文中强调令妃是富察皇后一手教导出来的,在她死后还要像往常一样侍奉富察皇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嫔妃对原配的侍奉义务。

  由此可见,在乾隆心里,宫女出身的令妃终究还是低人一头,既然他不愿意在令妃生前给个名分,为何又在令妃死后几十年再行追封?十八岁封嫔,三年后封妃,再过十七年就成了乾隆后宫一把手。以这个升值速度来看,令妃应当也算圣眷正浓。郎情妾意下,乾隆为何不在令妃生前给她皇后名分呢?这就要从政治角度考虑了。

  从康熙朝之后,清代皇帝便奉行秘密立储制度,生怕别人猜到自己的心思,乾隆更是多疑。他不愿意立令妃做皇后,极有可能是在担心一旦立后,外人便会猜出自己心仪的储君,这就失去秘密立储的意义了。

  在一切尘埃落定,乾隆计划退位时,才是追封令妃为皇后的好时机。很多人认为乾隆这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他追封令妃为皇后的行为其实藏着不少的含义。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正式宣布嘉庆帝为皇太子,次月,令妃就被追封为令仪皇后,又过两月,乾隆便退位让贤。如此急匆匆的追封,乾隆是在赶什么时间呢?他急着在禅位前追封皇后,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跟天下人宣告,令妃是自己的继室发妻。这样一来,嘉庆就不再是庶出的皇十五子。摇身一变成了乾隆嫡出,如果是嘉庆自己追封,那就是庶子追封生母,意义可大有不同。

  乾隆为了给未来皇帝继承人安一个嫡出身份,又不能破坏秘密立储传统,他自然要火急火燎的赶着在退位之前走一套流程。嘉庆也以此为傲,称自己是本朝第一个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话又说回来,魏佳氏母子究竟有多大魅力能让乾隆如此费心费力呢?

  乾隆一生共生育二十七个孩子,宠幸过的妃子女人更是不计其数,令妃如何在心机无处不在的后宫中拼出一条路扶摇直上。令妃情商极高,她明白自己条件的优劣,尽全力在皇帝面前百依百顺,温婉平和,历次升职,乾隆都称赞她颇受太后器重,温良贤淑、勤劳恪守,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乾隆喜欢什么样的女子,乾隆心里的白月光是谁?

  令妃又是与富察氏朝夕相处过的姐妹,想要模仿先皇后肯定是得心应手。乾隆也曾写道,“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意思很简单,看着身边的令妃就好像富察皇后仍然陪在身边。令妃在行事作风上也有意无意地向富察皇后贴近,就算生病难受,也要效仿先皇后懂事儿,强忍痛病,如此种种,我们不难看出,令妃在乾隆眼里最大的魅力就是谦逊懂事,百依百顺。令妃临终时,乾隆刚添了最爱的十公主,为了不扫皇帝兴致,她重病仍不声张。面对这样一个懂事机灵的解语花,任何男人估计都要心生怜爱,何况是“大情种”乾隆呢?

  1928年,乾隆陵墓被盗,令妃棺椁受损,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尸身居然完好无损。古代能起到防腐作用的东西,除了部分香料,就只剩下重金属。有人说令妃是被慢性下毒害死,也有人说令妃是吃了太多丹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旧没有权威解答。大家猜测,令妃生前应当时常卧病,所服用的汤药里杂质沉积,日积月累,在体内形成金属残留,从而保护尸身不腐。

本文标签: 乾隆令妃
版权声明:

《乾隆对令妃如此宠爱 令妃为何到死都没有册封为皇后》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98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