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机会摆在面前刘备却不知珍惜,频出昏招葬送荆州!

机会摆在面前刘备却不知珍惜,频出昏招葬送荆州!

时间:2022-05-24 15:47:39

 机会摆在面前刘备却不知珍惜,频出昏招葬送荆州!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国历史上,关羽丢荆州影响深远,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这件事,一般人都把原因归结于关羽的傲慢的大意,给了东吴偷袭的机会。不过,小编要说的是,这件事还真不是完全关羽的责任。曾经有个机会摆在刘备面前,可惜刘备决策失误,才导致关羽最后丢失了荆州。

 荆州之争,历来争议颇大。刘备有占据荆州的合理性,东吴也有索取荆州的理由。这件事是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孙刘两家也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在刘备借帮助刘璋抵御张鲁的借口入川以后,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总算平定了益州,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一步。由于感受到了刘备的威胁,孙权便派出诸葛亮的长兄诸葛瑾前去索要荆州。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对于刘备而言,此时益州初得,而且荆州也是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是绝不可能让给孙权的。于是找了要打下凉州之地,再将荆州归还的借口。这种做法,孙权非常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

 可能刘备高估了自己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也盲目的低估了孙权夺取荆州的觉悟,竟然天真的以为,就靠自己的一番托词,孙权就会买账。可惜,孙权虽然不如孙坚孙策刚猛,但也不是懦弱无能之人。讲理不成,孙权决定蛮干。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看到刘备不配合,孙权可谓用尽心思。先是强行派出荆州南三郡长官,迷惑刘备。关羽在强行驱逐后,孙权立马发兵武力夺取,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南三郡。

 刘备方对于荆州的重要性自然清楚,可是对于荆州的防务确实过于松散。当然,孙权如此不宣而战,也出乎刘备集团的意料。对于孙权的行为,刘备震怒,立马针锋相对。刘备亲自率领5万大军从益州赶来,支援关羽。如果没有意外,这一战将决定荆州的归属。可惜,曹操并不愿意闲着。在孙刘即将大打出手时,曹操开始进攻汉中。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在益州和荆州的选择中,刘备还是选择了适合作为稳定大后方的益州。于是,刘备不得已和孙权停战,割地求和。这一战还没打,刘备就丢失了湘水以西的大片土地,连荆州比较富庶的长沙也让给了孙权。刘备虽然耻辱,却也无可奈何。但不论如何,荆州算是保住了大半,益州也能有机会救援。

 其实,在这一战,刘备明显没有把握上天送给他的机会。荆州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孙刘联盟之间的一道坎,如果不解决,迟早会带来问题。可惜,对于这个机会,刘备并没有把握住,反而连出昏招,导致最后关羽被杀,荆州丢失。

 这个机会是啥呢?其实,刘备既然已经带领5万大军来到了荆州,完全可以趁此机会,更改荆州的防务,以解除未知的危机。首先要声明一点,有些人认为应该调走关羽,留魏延或者赵云镇守,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蜀汉集团,除了刘备,论威望、资历和能力,没有谁在关羽之上,安排关羽守荆州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过,刘备留在荆州的班底太弱了。整个荆州部队,没有几个能上得了牌面的谋臣。唯一比较厉害的马良,还被刘备调离荆州,反而留下了并不怎么厉害、也不见得忠心的王甫。《三国志·杨戏传》载:“(王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显然,此时留下刘璋的旧部,如何能为关羽出谋划策?即便不留下诸葛亮,法正、马良之流怎么着也得留下一人吧。另外,安排麋芳为南郡太守,这一步臭棋直接害死了关羽。

 南郡时何等重要的地方,麋芳有多大能耐,刘备当然心里清楚。此时,最合适的,是留下赵云搭配关羽。赵云既有威望,又能能力和经验,镇守后方,绝不至于投降东吴。可惜,刘备并没有趁此机会,调整荆州的人事安排,反而进一步削弱了荆州的实力,关羽也因此败走麦城,为天下耻笑。

 

本文标签: 三国刘备
版权声明:

《机会摆在面前刘备却不知珍惜,频出昏招葬送荆州!》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89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