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揭秘:胡惟庸曾经想借助日本谋逆是真的吗?

揭秘:胡惟庸曾经想借助日本谋逆是真的吗?

时间:2022-05-23 16:42:00

 

 日本是我国东方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刳木为舟的古代,两国人民就劈波斩浪互相往还。明初政府为了修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于洪武二年(1369年)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第二年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去日本,进一步解释明朝的对外政策,表示愿意继承历史上的友好传统,消除日本国王良怀的疑虑。赵秩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日本即派使者来中国,并且送还“倭寇”在明、台二郡掠去的人口七十余人于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抵达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从此,明朝政府就与日本建立了邦交关系。

 洪武后期,明朝和日本的关系有所疏远,虽然仍把日本列为不征国之一,但互相间使臣往来绝少。当时明朝政府认为胡惟庸“欲借日本为助”谋逆,因此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即派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偕僧道成出使日本。将行,日本使臣已至宁波,十月到南京。明朝政府优礼相待,对其所带物品,即如违禁的兵器之类,“亦准时值市之”,还派官员“偕其使还”,进行回访。从此,两国间又恢复了友好关系。

 明朝在建国之初,就很重视对外贸易,和日本的贸易来往也很盛。洪武时宁波的市舶司就是对日本而设的。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倭寇”假冒日本的使臣和商人,就实行“勘合贸易制”,“勘合”就是贸易凭证。日本商船来中国须持有明朝政府所制发的勘合,才准许贸易。永乐初,双方协定,每隔十年贸易一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到宣德初,放宽到“人毋过三百,舟毋过三艘”。但实际上日本来中国贸易的船舶和人数远远超过上述规定,也没有严格遵守十年一次贸易的限制,并且在“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

 日本输出的大多为刀、扇、硫磺、铜、苏木、漆器等。中国输出的主要是银、钱、绸缎、布帛、陶瓷等。这种贸易交往,扩大了两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如我国的泥金画漆和折扇就是明代时从日本传来的。漆器,我们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相当发达,日本的漆制品工艺原来就是从中国传去的,但日本在中国传入漆器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莳绘”的漆制品,中国称为泥金画漆。其制作工艺是,先在器面上用漆绘画,当其将干未干时,把金银粉或炭末洒在绘画上,然后再漆,等到干燥后再磨光,这就使得画面凸出,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还有一种立体感,很受明朝人的重视和喜爱。

 宣德时,明朝政府专门派漆工到日本“传其法以归”。从此,中国也开始有泥金画漆。关于这方面的情况,郎瑛《七修类稿》也有记载:“天顺间有杨埙者,精明漆理,各色俱可合,而于倭漆尤妙,其缥霞山水人物,神气飞动,真描写之不如,愈久愈鲜也,世号杨倭漆。所制器皿,亦珍贵。”中国原来所用的扇子是羽扇和团扇,日本运来的是折扇。折扇又称聚头扇、蝙蝠扇或者撒扇。因为是从日本传来,也称“倭扇”。

 在北宋时,日本使臣曾以蝙蝠扇等物赠送官方,但数量很少,直到明初,由于中日贸易的发达,日本折扇大量运来,中国也进行仿制,折扇遂普遍流行起来。张燮《东西洋考》卷六《日本物产》中说:“中国宋前惟用团扇。元初,东南使者持聚头扇,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及倭充贡,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天下遂通用之。”

 明朝初期,中日两国间,不仅使臣和商人经常往来,日本还时常派遣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朝政府还任命日本留学生、当时的“国子监生滕祐寿为观察使”。

 

本文标签: 胡惟庸明朝
版权声明:

《揭秘:胡惟庸曾经想借助日本谋逆是真的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80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