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帝王野史 > 张五哥说十三爷不能做太子,康熙听了反而还很高兴

张五哥说十三爷不能做太子,康熙听了反而还很高兴

时间:2022-05-23 16:40:33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66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雍正王朝》里的张五哥,他绝对是继图里琛之后,另外一个戏精的存在。图里琛可以说是《雍正王朝》里的“戏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同时也得到了众多朋友普遍的认可,特别是那一句装傻充愣的一句“奴才这就杀了肖国兴”,这不仅在康熙眼中建立了一个“呆傻憨厚”并且非常忠诚的侍卫形象,这一句话更是套出了康熙内心对于八阿哥胤禩的真实评价,也明白了自己该有的站队方向,而张五哥和图里琛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是剧中另外一个戏精的存在。

 当雍正和十三爷胤祥第一次接触张五哥,张五哥对这两位北京的陌生人充满了热情与好客。在李卫、高福除掉了前来暗算雍正等人的此刻后,以一句“腹黑”的“后面有条河”进行暗示,这不仅可以博得两位贵客的好感,更是将自己的责任撇的很干净。死里逃生做了康熙的侍卫后,更是勤勤恳恳的做着本职工作,但是他又善于隐藏自己,成为了雍正在康熙身边的重要“卧底”。进而在夺嫡之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自己在雍正朝得到了雍正的赏识和重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自己的恩人十三爷去世之后,就主动提出要为十三爷守陵。看似是“退”。实际上他这是将自己从朝堂上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抽身出来,让自己暂避锋芒的同时,也获得了应有的封赏。更是破格获得了黄马褂的赏识。以善终收场。抛开这些不谈,整部《雍正王朝》中,张五哥最为出彩的一段“演出”,就是与康熙对于立新太子的那段对话。康熙问张五哥哪位皇子最好,张五哥说:“十三爷最好!”康熙接着问张五哥是否应该立十三爷为太子,而张五哥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同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人太直,不会转弯,容易轻信别人。”

 而就在康熙话锋一转,突然“质问”他“小小的侍卫,竟然评价其皇子来了”,张五哥却跪在地上,说了一句

 “奴才只知道说真话。”

 因为在此时的朝堂上,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都在为了选举、拥立新的太子而在积极奔走。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张五哥却在这个时候,本有机会为自己的救命恩人胤祥说话的时候,却选择了用说实话的方式答复康熙,而这样却起到了更好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就连张五哥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这简单的一番言论,能够尽快让康熙将十三爷放出,而自己也算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回报了十三爷的救命之恩。

 此时的朝堂上,推举新太子正在火热的进行中,八阿哥胤禩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朝中绝大多数的官员或者选择了依附于八爷党,要么就是临时性的把握住机会,包上八爷党的大腿。而依附八爷党的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为八阿哥胤禩打上了“贤德”的标签,这样一来,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对于八阿哥胤禩,康熙对他的假仁假义并不认同,甚至是非常的厌恶,但是对于朝中呼啸而来的支持声音,康熙皇帝又不得不予以重视。于是,张五哥一句“说真话”,就让康熙想到了应对这一个问题的最好办法。

 首先,就是要自己说真话,因为在康熙的心中,依然没有放弃太子胤礽,也希望胤礽能够坐在国家储君的位置上,这就是康熙所要坚持的内心本意。其次,就是要有人替自己说真话,能够为太子胤礽说话,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张廷玉的身上。再次,就是要有人去承担所有事情的责任,而这就是康熙与佟国维合唱的“双簧“。既然一个小小的侍卫张五哥,都能放下”报恩“,选择说真话,不推荐十三爷做太子,那身为皇上的康熙更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能因为大臣口中的”贤德“,就要改变自己内心的初衷,正是张五哥让康熙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所以康熙才会倍感高兴。

 除此之外,康熙的高兴还源自于一种欣慰,是对于十三爷的欣慰,也是对张五哥的欣慰。因为十三爷救下了张五哥的命。原本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报恩机会,但是张五哥却没有为十三爷说话,这也是张五哥的聪明之处。一方面,自己得说真话,这让康熙看到的是张五哥的忠诚于踏实。这样的张五哥必然会让康熙对其更加的信任。另一方面,张五哥的言辞更是对于十三爷侧面的赞赏,十三爷帮助人,仅仅是因为侠肝义胆,并没有其他的心思,这就于八阿哥胤禩等人不断的网络党羽,邀买人心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使得康熙对于十三爷胤祥有了更好的评价。

 

本文标签: 雍正清朝
版权声明:

《张五哥说十三爷不能做太子,康熙听了反而还很高兴》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78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