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朱允炆上位削藩导致断送江山 朱允炆为何削藩那么着急

朱允炆上位削藩导致断送江山 朱允炆为何削藩那么着急

时间:2022-05-23 16:29:53

  还不了解:朱允炆削藩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操之过急的朱允炆立足未稳就仓促削藩,结果早早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电视剧《山河月明》的热播让痴迷于真正严肃历史剧的观众再次享受到了历史正剧的魅力,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是看着《雍正王朝》《康熙大帝》这样厚重的历史大剧长大的,曾经纯正的滋养给了他们最好的味觉,而多年来,一系列的戏说甚至瞎说、架空历史剧又败坏了他们的胃口,暌违多年,如今猛一遇见,真有种旧梦重温的感觉。

  当然,有人就说了,《山河月明》也未必就是真的历史,诚然,历史剧决不等于历史,但是,只要根本的历史框架脉络是正确的,人物根本的史实判断是真实的,为了丰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进行的艺术虚构是合乎常识和逻辑的,那她就是一部好的历史剧。

  毕竟历史语焉不详,几千年的历史被太史公们凝聚为薄薄几本典藏,要想还原为一部血肉丰满的故事,没有文学的想象和虚构是绝不可能的。好在古代的野史、笔记、逸闻轶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在此打住不议。

  还是回到《山河月明》这部剧吧。

  朱元璋不管再怎么不舍,精神曾经再如何健朗,但是,在经历了无数多的岁月之后,尤其是在风烛残年的晚年,经历了太子,太子之子的死亡之后,精神倍受打击。

  究竟让谁成为最合适的储君,又让他绞尽了脑汁,最后综合考量,在听取了诸多大臣的建议之后,他决定立朱允炆为太子,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狐疑不已,四子朱棣,那个最像他的儿子,始终是横亘在他心中的那根刺。

  朱允炆呢,在当上太子之后,谨言慎行,察言观色,温和谦恭,他又极善学习,善于听取大臣的建议,国事处理得还算井井有条,当然他也极善伪装,许多隐秘的小心事秘而不宣。

  当然,他也明白,他终有一日是要独立一人执掌江山的,而没了爷爷的庇护,他还能指挥得了自己的那些拥兵自重散落在各地的尤其是在边关要塞的叔叔亲王们吗,尤其是哪位叱咤风云异常强悍的四叔。

  于是,他极其巧妙地玩起了心眼,把朱元璋的注意力再次成功地转向四皇子朱棣。

  可是正当朱元璋决心为皇孙朱允炆扫除最后的最大的障碍之时,二子秦王,三子晋王相继离世,年老的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不已,这才让朱棣躲过一劫。

  一生驰骋疆场运筹帷幄雄才伟略的朱元璋最后还是没能打败岁月,怀着诸多的遗憾和未曾完成的宏愿撒手人寰。

  一纸在外亲王不得进京奔丧吊唁的遗诏把悲痛不已的朱棣拦在城外,可是,特使说了,朱棣的三个孩子可以进京吊唁,朱棣一愣,这就等于把三个孩子作为人质扣押在了京城,可朱棣却也没法阻拦。

  朱允炆在非常安全妥善的一系列的布置中完成了登基的大业,可以说一切顺利圆满,许多料想的波折都不曾发生。

  此时,朱允炆年满已经21岁,多年来良好的教育,和在父亲和爷爷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了他很好的自信,再加上齐泰黄子澄两位合适的文臣的辅佐,朱允炆处理起国政来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年轻人嘛,总是充满了理想和斗志的,再加上诸事比较顺心,此时的朱允炆感觉非常良好。

  他要偃武修文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正在酝酿之中,他要还政于各位文臣,可是,在外手握重兵的各位亲王成为了革新求变的巨大妨碍,他一直这样认为。

  于是操之过急的朱允炆立足未稳就开始仓促削藩,藩不是不可以削,但是只能徐徐图之,可是,心急的朱允炆却等不急了,他毕竟太年轻了,也太顺溜了。连辅佐他的大臣也一样。

  可是,朱元璋在离世之前,曾千叮咛万嘱咐,让朱允炆一定要善待叔叔们。可是,朱元璋一离世,他立马就举起了屠刀,连削五位藩王,其中,和他一起长大的湘王还自焚了,这就严重违背了祖训和道德,使其陷入不义的舆论之中。

  朱棣借装疯卖傻生命堪忧成功地骗回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接着朱允炆,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削掉燕王朱棣的诸多职务。这就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提供了良好的口实,也就是说,朱棣是被逼无可奈何没办法才选择造反的,是朱允炆不义在先,所以他的造反显然是有理的。

  接下来的部分目前正在上演,朱棣虽然也遭遇了不少的挫折,但是,朱允炆以及他的文人朝臣们显然不是能征惯战的朱棣的对手,再加上朱允炆对善于打仗的徐辉祖的不敢信任,以及不断地骚操作,看来离彻底覆灭已经不远了。

本文标签: 朱允炆明朝
版权声明:

《朱允炆上位削藩导致断送江山 朱允炆为何削藩那么着急》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67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