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秦大士中状元后被乾隆刁难,他是如何巧言化解的?

秦大士中状元后被乾隆刁难,他是如何巧言化解的?

时间:2022-05-23 16:26:56

  秦大士,字鲁一,又字鉴泉,号磵泉,又号秋田老人,清朝乾隆时期状元,官至侍读学士。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乾隆十七年,38岁的秦大士和其它举人进士一起,来到了宫里参加殿试。终于有了光宗耀祖的机会,可是这位新晋举人的心里却特别紧张,他不知道一向以率性著称的乾隆皇帝,会不会出一些自己难以应对的问题呢。

  这一年的殿试正好赶上了太后60圣诞,乾隆皇帝便想把这次殿试办的有趣味一点,刁难一下进士们,好让进士们出丑,以此哄太后开心。正当乾隆皇帝冥思苦想,怎么也想不出试题时,正巧看到殿试名单中“秦大士”三个字。乾隆皇帝心想,这个“难题”来了。

  秦桧害死岳飞,是千古罪人,后人无不对他唾骂。而这位秦大士,竟然是奸臣的后代,这个题材不可错过!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以姓名考问秦大士。

  果然,秦大士御前觐见,乾隆皇帝却故意板着脸问道:“秦大士,你真是秦桧的后代吗?”谁知道,秦大士只是一愣,随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一听,愣了半天,随后,哈哈大笑,让秦大士顺利的通过了殿试,并且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43位状元,大魁天下。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秦大士的回答,会让乾隆皇帝开心不已呢?这句话又充满这说明什么样的智慧,体现什么样的口才,让乾隆都心服口服呢?别着急,听过分析之后,大家自然会明白,秦大士的口才玄妙之处。

  第一:秦大士巧妙回避了尖锐锋芒

  乾隆皇帝十分喜欢附庸风雅,平时也很喜欢读《史记》等历史书籍。据说,他的贴身太监们之所以大多以赵为姓,就是因为乾隆皇帝讨厌赵高这样的奸宦,需要时常提醒自己。

  所以,秦大士如果直接说自己姓秦,又正好是秦桧的后人,很容易让乾隆心生不满,一个不小心,很可能就名落孙山了。所以,这个时候,秦大士不直接回答,反而是最智慧的。

  第二:秦大士在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的人可能会问了,秦大士隐瞒出身或者在皇帝面前羞辱秦桧,难道不行吗?

  要知道,殿试之前,皇帝肯定已经得到了进士们的户籍,也就是说,自带简历被面试。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大士要是回答自己不是秦桧后人,很容易因为隐瞒被处以欺君之罪。

  再有,羞辱秦桧肯定是不行的。秦大士的先祖秦梓,是秦桧的同胞兄弟,也就是秦大士的长辈。秦大士如果一直辱骂秦桧,也会因为不孝顺而失去自己的名声。

  第三:秦大士“暗捧”乾隆皇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说,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在赞美了乾隆皇帝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秦大士认为,物是人非,时移世易。励精图治的乾隆皇帝和听信谗言的宋高宗,怎么能一概而论!秦桧残害忠良,作为秦桧后代的秦大士,也觉得惭愧。但是,秦大士能够作为殿试的一员,尤其是在乾隆皇帝的“领导”下,自己一定会是个好官。秦大士的回答在小小地夸奖乾隆皇帝之后,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可以说是非常有智慧、有口才的了。

  另外,秦大士的回答也是一个小小的反击和谏言,他在告诉乾隆皇帝,不要重蹈宋高宗的覆辙,如果乾隆皇帝忠奸不分,那么,秦桧这样的人还会再次出现。

  其实,像这样的“口才”精妙,秦大士并不是第一次展露。

  相传,秦大士与袁枚一起游玩的时候,正好来到了岳王庙。岳王庙的游客一听秦大士是秦桧的后人,就故意让秦大士对着秦桧的铜像作对联。袁枚为了给秦大士解围,开口便答道,“人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随后接道,“我到坟前愧姓秦。”他巧妙地把对秦大士的羞辱变成了对岳飞的赞美,真是好对绝对。

  秦大士的故事也说明,遇到尴尬的时刻,不要紧张、不要害怕,用微笑和智慧去面对,用自己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才思去思考,用自己积累的口才精妙去解决,这才是解决困境的最好办法。

  不过,一般人不会有秦大士这样的才思敏捷,如果生活中、职场上遇到这样的难题,一般都会非常尴尬。有的人脾气暴躁,一旦场面失控,甚至要与对方争个面红耳赤,这不但伤了和气,甚至还有损自己的声誉,得不偿失。

  其实,并不是什么事都需要针锋相对的去解决,反而要在平时多一些积累,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口才并不是可以说出多少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可以连续演讲多长时间,在我们现在的职场中,往往需要你在关键时刻说出一句关键的话,达到扭转乾坤的目的。

  而这句话才是“口才”最重要的用武之处。

本文标签: 秦大士清朝
版权声明:

《秦大士中状元后被乾隆刁难,他是如何巧言化解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58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