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李斯临终前终于领悟做官的真谛,他留下了什么遗言?

李斯临终前终于领悟做官的真谛,他留下了什么遗言?

时间:2022-05-23 16:26:12

  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协助秦始皇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虽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影响却很长远。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当时制定的很多制度,例如郡县制,考核制等也一直延续下去,就连刘邦这位反秦的“罪魁祸首”,也并不反对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只是让萧何进行了一些改进。

  秦朝的制度之所以会有这样变化的生命力,乃至被现代人延续使用,是因为开创这些制度的人,都具有出色的能力和眼光。商鞅和李斯就是这些闪烁的群星中,相当璀璨的两颗。

  然而,这两位大才的结局都下场惨淡,商鞅最后车裂而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李斯的结局比商鞅更悲惨。

  根据《史记》与《战国策》记载,商鞅因为推行变法触及到了当时贵族的利益而被当时的贵族记恨。后来新的秦王上位,这些贵族趁机闹事,陷害商鞅而死。尤其是秦国公子虔等人,诬陷商鞅谋反,再加上年轻的秦惠文王担心商鞅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于是,真的开始追捕商鞅。商鞅被逼无奈,开始作乱,反而被秦惠文王等人抓住口实,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

  由于,秦惠王对商鞅采用的是车裂的极刑,于是,秦国有很多人为商鞅鸣不平。但是,商鞅确实最后有触犯秦法之嫌,最终,他为自己的改革的法律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与商鞅相反,李斯的结局总会给人一种讽刺的感觉。这是因为,李斯与商鞅相比,失去了一份初心,也失去了一份对秦朝的忠诚。

  李斯早年在楚国做小吏。当时,楚国屈、景、昭三氏世袭官职,楚国又有封王子为令尹的惯例,所以,李斯这样的人才就很难获得上升空间。因为不甘心,李斯毅然来到了秦国做官。从郎官到长史到客卿到廷尉,李斯凭借着自身的才能,一步步上位,最终成了大秦丞相。

  秦始皇建立秦朝的过程中,李斯功不可没,秦朝还是秦国时,他劝说嬴政用金钱收买六国重臣。赵姬之乱时,他劝谏嬴政不要赶走这些人才。郡县制等制度,也有他的提议。可以说,为了秦国乃至秦朝发展,出过不少力。

  但是,李斯本人并不是光明磊落的人。在他维护自身权力的过程当中,他也设计了不少人,韩非子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门下的弟子,在稷下学宫,他们一同学习了不少治国救民的方法,包括法家的各种知识。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也是后来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传递出来的法、术和势相结合的思想在当时也备受国君们的认可。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并没得到韩王的重用,入仕秦国后,也被秦王杀害。

  韩非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据说跟李斯有很大的关系。李斯在楚国辞职之后,就来到了秦国,开始给嬴政出谋划策,也废除了分封制。后来,李斯在嬴政面前,就成了红人。韩非被秦始皇请到秦国之后,李斯特别慌,生怕自己的职位被抢走。所以他特别嫉妒韩非子的才能。

  一次,李斯在嬴政面前挑拨是非,诬陷韩非子是韩国细作,最后导致韩非子入狱。韩非子入狱以后,李斯担心秦王对韩非心软,于是提前下毒害死了韩非。

  不过,也有的说法表示,李斯之所以会下毒害死韩非子是嬴政的主意。因为嬴政厌恶韩非想要保存韩国,所以,就借李斯的手来杀害韩非子。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能看出李斯跟韩非子的死有莫大的关系。

  嬴政去世之后,李斯为权势投靠赵高,联合赵高和胡亥害死了扶苏。接着,秦二世登基以后,赵高进谗言诬陷李斯,李斯最终入狱。入狱以后,他被除以五种大刑。先是脸上刺字,再割鼻子,再砍掉所有脚趾,接着活活用竹板不停抽打。在受尽这些折磨以后,李斯被腰斩。

  行刑之前,李斯给自己的儿子留了一句千古名言: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与你再牵着咱们的黄狗,一起出上蔡的东门,共同去抓兔子。可惜没有机会了!

  从李斯留的这句话里能看出,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跟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他最渴望的其实还是自由。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的这句话太过悲伤感人,又被后世创造了两个成语。一个是“东门黄犬”,一个是“东门逐兔”,意思都是说官宦大臣遭了劫难,再后悔时却发现已经迟了。

  虽然说临死前李斯很后悔,不过李斯既然选择了去陷害他人,后来又轮回为被赵高过河拆桥,不可谓是命运弄人了。如果当初,他能不计较私人恩怨和一时地位高低,选择了扶苏,那么,也许他就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了。

  不过说到死法,商鞅是被士兵杀死后又被车裂的,李斯却是真正受到非常多的折磨,而后才处以极刑,相比之下确实是李斯更加凄惨。这甚至与当年害死廉颇李牧的赵相郭开有的一拼,当年郭开坏事做尽,在将财物转移到秦国途中遭到李牧旧部截杀,死像同样凄惨。

  现在看来,李斯死前确实是幡然醒悟,终于领会了做官真谛,他的这番遗言让后世无数官吏受到发。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丞相大臣,他们想到李斯的结局,无不战战栗栗,仔细斟酌,甚至及时作出隐退的决定,避免走上李斯的覆辙。

  人都会想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条路。想要活路不可怕,想要利益不可怕,是非不分才是最可怕。投靠不择手段的一方,就如同与虎谋皮,帮助恶人,坏事做尽,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本文标签: 李斯秦朝
版权声明:

《李斯临终前终于领悟做官的真谛,他留下了什么遗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56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