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古代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那么强 宋朝步兵是如何抵抗他们的

古代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那么强 宋朝步兵是如何抵抗他们的

时间:2022-05-23 16:24:37

  还不了解:宋代步兵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代是如何以步兵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在古代战争中,处于冷兵器的时代,一支机动性强,杀伤力高的大军非骑兵莫属。在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都是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

  而北方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劣,生活着凶悍喜爱掠夺的游牧民族。历代王朝中都很少会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战役,即使想要获得胜利,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中原王朝的大军普遍以步兵为主,这是因为中原地区没有很好的牧马场,所以大部分的马匹都用来交通运输,很少用来充装大军。而历史上凶悍的蒙古帝国就是依靠强大的骑兵。

  将领土扩展到西欧中亚地区,打败了数个国家,成为了亚洲的霸主。到了宋代时期,虽然国家经济十分繁荣,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将部队扩充至上百万。

  但是由于宋代统治者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宋代大军不擅长主动出击,面对敌人进攻一般采用防御战术。但是宋代大军的胜率极高,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他们以步兵克制骑兵,多次取得胜利,将游牧民族打回北方。

  01采用以步克骑作战方式

  追溯到古代王朝战争中,取胜的方法有很多,合围包抄、截断粮草、围魏救赵和骑兵冲阵等多种方法都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其中前三种都是在二者军事实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依靠战术取得胜利,而最后一个骑兵冲阵完全是碾压性,如果拥有一个骑兵部队,依靠它的机动性能够成为击溃敌军的一把尖刀,在战场上能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宋代虽然依靠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上百万的大军,但全都是步兵,只能组成方阵对抗骑兵。由于宋代在前期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培育优质战马的牧场,导致中原地区缺少马匹。

  每年只能通过粮草等物资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换。换来的少量马匹还只能用于交通运输,无法用于装备大军,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害怕宋代强大起来,所以限制了向中原地区输入马匹的数量。

  后来宋代统治者意识到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选取能够培育战马的地区,但是耗费的成本巨大,也没有训练出多少优质的马匹,后来这件事就耽搁了。

  到了南宋,只能将领土收拢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南多丘陵山地,更加没有训练马匹的地区,所以北宋以后,南宋就彻底失去了对于骑兵的建设。

  即使宋代有许多的武将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多次上届皇帝请求建立马场,用以训练骑兵部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

  但是宋代的大臣极力反对,认为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训练骑兵部队,而且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战斗力比我军强,因此训练骑兵部队也不可能取胜。

  而宋代正式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皇帝对于武将所提出的建议也没有予以重视,导致一直没有强大的骑兵。自此,宋代只能依靠庞大的人数以重甲披之,形成方阵对列,依靠火器与骑兵部队对抗。

  02宋代步兵对抗骑兵的战果

  在古代战争史中,可以看出骑兵部队采用突袭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其强大的机动性,与步兵的缓慢行军相比,它的作用无可谓不大。

  而且在步兵组成方阵时,依靠铁骑兵部队可以迅速地冲散步兵方阵,分而食之,逐个击破。但是火药被发明以后,步兵的打法又多了许多,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脆弱。

  我想用步兵打败骑兵部队,就要采取特别的战术。就比如说在宋代时岳飞训练的岳家军采用新型对付骑兵的战术,就打败了金国的骑兵部队。

  宋代大军与游牧民族的骑兵进行作战,通常会选择路况不好的地方,削弱骑兵的机动性,然后将其逼入一个山谷或者狭窄的地区,骑兵无处可跑,群起而攻之,就能迅速消灭他们。

  还有就是利用弓箭手,训练一支弓箭手部队,在敌方骑兵过来时,站在高处射出大量箭矢,依靠高处能够使箭矢射出更远的距离,从而消耗敌方的有生力量。

  还有一种就是以步兵方阵来对抗敌方骑兵,但是这样机动性非常差,很容易被敌方骑兵冲散,分而歼之。

  但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中,宋代所采取的这些战术并没有完全的实行,大部分都采用方针队列对抗骑兵,结果都是大败而归。被冲破方阵的宋代大军,就像待宰的羔羊,乱作一团,失败是难免的。

  虽然宋代统治者对宋代的经济农业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又减少了对商业方面的政策,使宋代的经济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段繁荣的时期。而宋代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也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大军

  但是由于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宋代将军和士兵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在朝中武将的地位低下,对外的主动出击性也有所减弱,再加上失去北方天然牧场以后无法训练出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导致宋代后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参考资料:《宋史》

本文标签: 宋朝步兵
版权声明:

《古代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那么强 宋朝步兵是如何抵抗他们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50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