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做什么 他们最后去了哪里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做什么 他们最后去了哪里

时间:2022-05-23 16:23:01

  对北宋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灭亡以后,杨家将都去哪里了?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朝代,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大家熟知的"重文轻武"的文治国策。正是由于这种两极化的不对称国策,导致两宋期间的军事战斗力十分低下。

  但在北宋的大军体系中,也不乏有不少私人组建且训练有素的大军,他们一度创造出超强的战斗力,这些战斗力勇猛的私人大军通常情况下,是把主将的姓氏作为大军番号。比如岳飞的岳将军,种师道的种家军,杨业的杨家将等,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上没有杨家将存在的正史佐证。

  在北宋的初期,由北汉投降而来的杨老令公组建的杨家将,正是其中的一支典型代表。

  杨家将为北宋的边疆尽忠职守,为对抗辽国而流血牺牲,留下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杨业也因此被辽国称为"杨无敌"。由于雍熙北伐的过程中,监军王侁"操刀",主帅潘美配合导致杨家将遭到极大的打击,几乎给杨家将带来灭顶之灾,那么后来的杨家将后人去哪了,北宋灭亡之后,为什么鲜有杨家将的身影。

  杨家将的由来

  北宋一统五代十国以后,虽然没有达到汉唐时期,华夏大地真正意义上的一统,但中原腹地基本上收入囊中。宋代立国初期的两代皇帝都对全国展开一系列的经营运作。特别是宋太宗即位之后,对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进行征伐。杨业正是此时投靠宋代,此前宋代君臣早已耳闻杨业有着忠义的品质,北汉"皇帝"被俘虏后,杨业依靠北汉仅存的一座城池拒绝投降,坚持带兵抵抗。这种忠贞的行为深深赢得太宗的欣赏,于是宋太宗爱才心切、求贤若渴决定招降杨业。

  迫于形势所逼,杨业跟随北汉的君主归降北宋。在杨业的归降以后,宋太宗显得非常高兴,委任杨业作为代州知州,全权总领州中大小事务,可见宋太宗对于杨业非常的信任。

  朝廷上凡是有参奏杨业的奏章,宋太宗一概都按下不予批示,表示没有这回事情,因此君臣之间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杨业为报答宋太宗,在北宋边境,守护宋代的北边门户,与辽国的数次对抗中建立起优秀的战功。比如高梁河之战,宋太宗御驾亲征,结局惨败,宋太宗本人也因大腿中箭跌落马下。杨业带着自己的儿子杨延昭,及时救驾。杨业下马把宋太宗从地上抱起,交给自己的一员小将,嘱咐把战马让给皇帝骑着先跑。

  宋太宗十分好奇说道,此小将是何人。

  杨业回答道,犬子延昭。

  宋太宗回答说,大将岂能无马。便乘坐牛车先行撤退,杨业和杨延昭父子带兵阻击辽国,高梁河之战是此次太宗御驾亲征唯一的胜利,杨业因为救驾有功,深得太宗信赖。

  这是杨家将最有名气,也是功绩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辽景宗攻打北宋的十万大军。在父亲的带领下,杨业的儿子也多效力于北宋的军中,父子相承的军事领导体系成为了杨家将的基础,也就是后世各种有关杨家将的小说和戏剧蓝本。

  令公虽死,后人一直以武将活跃沙场

  杨老令公因为雍熙北伐被小人监军王侁害死于陈家谷,当然主谋王侁也得到相应的惩罚,被革职充军永不叙用,主帅潘美连降三级。杨延昭作为杨家将的接班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杨延昭接管父亲杨老令公的故地,继续带领杨家将与辽国对抗。也因此得到"杨六郎"的称号。杨六郎并不是说杨延昭在家排行"老六",而是杨延昭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辽国人只要听说杨延昭守护的地方便赶紧绕行。因为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个星是将星专门克制辽国,故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杨延昭以后,杨氏的后人一直活跃在军事前线,贯穿两宋从抗辽抗金到最后的抗蒙行动。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前期最为有名的军事将领是以岳飞韩世忠为核心的中兴四将军。除去此中兴四将以外,杨氏后人作为抗金将领站在国家危难的第一线,这便是杨沂中。杨沂中虽然功勋卓著,但他有一个致命的人生污点,便是斩杀岳飞的监斩官。

  宋高宗赵构还是康王的时候,由于大臣的引荐,赵构对杨沂中就十分的信任。在南宋的建立过程中,杨沂中先替赵构平定李成等流民组成的不安定因素。赵构由此对杨沂中更加信任,任命他为御林军的总统制。受到赵构恩宠的杨沂中用其军事能力报答赵构对他的信任。

  后来伪齐军入侵,杨沂中率军出击,自己身先士卒,宋军士气大振,击败由刘豫儿子刘猊带领的大军。杨沂中作为杨家将后代,虽然斩杀岳飞,但他一直是个坚定的主战派,直到宋孝宗时期,杨沂中依然以高龄指挥大军。

本文标签: 北宋杨家将
版权声明: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做什么 他们最后去了哪里》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46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