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春秋时期的郑国敢和周天子对着干 郑国为何如此嚣张

春秋时期的郑国敢和周天子对着干 郑国为何如此嚣张

时间:2022-05-21 10:26:40

  对春秋战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有多嚣张:三番两次的和周天子对着干。

  东西周的节点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背景之下,犬戎来袭,却无诸侯相助,导致都城被破,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即位,也就是周平王,随后有了著名的平王东迁,宣告东周的建立。

  而东周的建立,则离不开郑、晋、秦、卫等几个诸侯国的帮助,秦国收复了西方丢失的国土,据为己有,而郑国也因为辅佐周平王而得以兴盛。但兴盛过后,却是郑国和周王室的对峙时期,郑国竟然三番两次和周天子对着干。

  一、郑国的崛起

  郑国立国较晚,第一任国君郑桓公姬友周宣王的弟弟,也就是周幽王的叔叔。郑桓公能力出众,在周宣王的时候就受到了重用,等到周幽王的时候,更是被封为了司徒。周朝的政治在郑桓公的治理之下繁荣昌盛,郑桓公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然而周幽王的表现却令人担忧,荒淫无道的周幽王每日只了解享受,根本不理朝政,并且还滥杀贤臣。郑桓公因为身份特殊才得以保全,但是也每日担惊受怕,于是便和周幽王说,自己想要带领族人回到自己的封地。周幽王得知后,便同意了郑桓公的请求。等到将族人迁移到郑地之后,郑桓公便又再次返回了周朝,辅佐周幽王。

  果然十年之后,犬戎入侵,周幽王和郑桓公都被杀死。此时的郑国因为郑桓公的先见之明,发展强盛,听闻郑桓公被杀,公子掘突被推举为王,也就是郑武公,带兵前往了关中,联合秦国、卫国、晋国等共同赶走了犬戎。并且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了东周。因为护送周平王之功,郑武公被任命了周王室的上卿。

  此时也是郑国崛起的初期,由于郑国和周王室相距很近,因此在众多诸侯担任上卿的国君之中,郑武公是前往周王室辅政最频繁的。因此郑武公的权势也在一天天的增长,郑国先后吞并了刽国、密国、东虢等一众小国,扩大了疆域,但是野心也在膨胀,逐渐地引起了周天子的不满。等到了郑庄公的时候,矛盾更大了。

  二、周、郑交恶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同时还继承了其在周王室的上卿之位,但是郑庄公和郑武公不同,对于周王室的事情一直不上心,于是便很少前去洛阳面见周天子。这就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下诏还被拒绝,因此周平王便决定将郑庄公的权力分割出去。

  于是便请来了虢国的君王,虢公担任上卿,处理政务。

  其实并非是郑庄公不想去洛阳,而是不敢去。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弟弟公子段,一直都非常讨厌郑庄公,不仅如此,还怂恿小儿子造反取代大儿子。这就导致郑庄公非常愤怒,也非常害怕,怕自己不在家,就被弟弟取而代之了。因此一直不敢前往洛阳,最终公子段还是造反了,但很快就被郑庄公平定了,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敢去洛阳。

  等到郑庄公到来,质问周平王,周平王遮遮掩掩,表示国家事务繁重,你一直不来,这才找了虢公临时担任,并且向郑庄公道歉。

  其实到这里,郑庄公和周天子的关系已经恢复了,但是周平王却非要进行人质交换。而这一个举动就破坏了礼制,天子和诸侯交换人质,前所未有,这不仅是礼崩乐坏的一个表现,还是周天子地位下降的表现,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后郑国和周王朝的战争。

  三、关系恶化

  周平王和郑庄公之间相互交换人质,双方的关系已经较为紧张了,但是还没到用兵的时候,等到周桓王的时候,双方的矛盾才到了顶点。周桓王和周平王不一样,心气高傲,对于诸侯都是不屑一顾。没有继位之前,周桓王就对郑庄公不满,加上继位的时候,身为上卿的郑庄公竟然没有前来参加自己的继位大典,因此周桓王更加不满了。

  于是为了敲打郑庄公便下令取消郑庄公的上卿之职,由虢公担任。郑庄公在秋天的时候,带领士兵前往周王室的领地去割取周天子领地之下的麦子、谷子,并且说自己的国家闹饥荒,还让周天子找不出反驳的理由。迫不得已,周桓王只得叫郑庄公继续回来担任上卿,但是关系却更加紧张了。

  结语:虽然郑庄公保留了上卿之位,但却从来不去洛阳面见周桓王,最终周桓王忍不住了,召集了陈、蔡、卫三国一同攻打郑国,但是此时的郑国实力强大,周桓王大败,自己还受了伤。这也是第一次诸侯和周天子作战,而且周天子还失败了,自这之后,周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最终也是无人再听从调遣,各自为政。

本文标签: 春秋战国
版权声明:

《春秋时期的郑国敢和周天子对着干 郑国为何如此嚣张》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32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