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越王勾践和王后雅鱼经历风雨,复国后雅鱼为何要自杀?

越王勾践和王后雅鱼经历风雨,复国后雅鱼为何要自杀?

时间:2022-05-21 10:25:48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雅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没有雅鱼这个名字,你之所以知道雅鱼这个名字,是因为电视剧《卧薪尝胆》和《西施秘史》,在电视剧中,雅鱼是勾践的王后,同时雅鱼是一个虚构的名字,只是来自电视剧。

 当然了,越王勾践是有王后的,但历史上没有说越王勾践的王后叫什么名字,但绝对不是雅鱼,因此只能从电视剧的立场去解答问题。

 雅鱼原本是产自长江支流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中的一种鱼,被电视剧拿来作为越王勾践的王后,在剧中雅鱼王后是一位非常深明大义、能同甘共苦的女人,更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雅鱼王后的自杀与越王勾践息息相关,想要知道雅鱼为什么自杀,就得了解勾践是个怎么样的人?

 勾践是春秋晚期越国国君,是荀子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中国历史上忍辱负重、先失败后成功、为成功不择手段的典范,同时勾践还是卧薪尝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开创者。

 勾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君主,在他的眼中,权力与成功高于一切,这一切可以包括牺牲自已的荣誉、尊严,来换取最终的成功。

 历史上最了解勾践的有三个人,分别是:文种范蠡、雅鱼。这三个人的结局是:文种被勾践赐死,范蠡逃离越国隐居,雅鱼自杀而亡,虽然三个人结局不尽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三个人都远离了勾践,或被杀,或自杀,或逃离。

 为什么最了解勾践的人,都要逃离勾践呢?

 因为勾践不是正常人。

 用范蠡的话说,就是: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长颈鸟喙的意思就是指长颈尖嘴,比喻越王勾践奸诈阴险,只能共同经历患难,而不能共享快乐和富贵。

 所以范蠡逃离隐居,而文种没有逃,被勾践找了个理由赐死,勾践对文种说,寡人用你提供的9种方法中3种就灭亡了吴国,还有6种方法没地方用,你去阴间为寡人消灭寡人祖先的敌人去吧!

 那么雅鱼王后为什么要自杀呢?

 雅鱼王后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不管是身为一个女人,还是身为一个王后,她一生都为了勾践的事业而努力,她不是为自已在活,而是在为勾践活着。

 春秋晚期的吴国与越国一直是世仇,从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和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时代,两国就经常互相攻伐,越王允常去世后,勾践继位为越王,刚即位,吴王阖闾就率军杀到。

 越国的生活习俗较为吴国落后,与中原的联系也较少,勾践对付吴王阖闾的首战,用的非常残忍或者说莫名其妙的战术,勾践让一批敢死队员在阵前排成三排,然后举剑自杀,吴军全部看呆了,没见过这种打法的,这时越军趁势冲杀,吴军大败,吴王阖闾伤重而死。

 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即位为吴王,励精图治,一心要为父亲报仇,终于在夫椒击败越王勾践,勾践退守会稽,当勾践率领全军在前方作战时,雅鱼王后在宫殿中派出全部的卫队到前线协助勾践作战,整个王宫中只有雅鱼王后一人独守王宫。

 勾践原本作出如果战败的话,就准备杀掉妻子雅鱼和自已的子女,与吴国决一死战,在国家面前,勾践的心中没有个人和家族的荣辱可言。后来在文种和范蠡的劝说和谋略下,吴王夫差同意勾践请降的要求,并要求勾践到吴国为奴。

 就这样,越王勾践与雅鱼王后,还有范蠡就进入吴国为奴,勾践和雅鱼在吴国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在此期间,雅鱼王后还被伍子胥逼迫失身于晋国使者,这对勾践和雅鱼来说,是奇耻大辱,而勾践都忍了下来。

 由于勾践表现良好,在吴国为奴两年后,吴王夫差就入勾践回国了,勾践回国后,就开始了卧薪尝胆,一心要复仇,他重用文种与范蠡,利用十年时间发展生产和休养生息,趁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会盟之时,发兵偷袭吴国,大败吴军,杀死吴国太子,夫差回军后,仍被勾践击败,吴国一蹶不振,最终被勾践灭国。

 雅鱼王后跟随勾践,目睹了勾践的一生所有的大小事,耻辱和荣耀,胜利和失败,在勾践成功灭亡吴国,勾践功成名就,接着范蠡隐退,文种被杀,了解勾践一生耻辱的人只有雅鱼一人而已。

 雅鱼王后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她不想再在勾践面前出现,以引起勾践的回忆,雅鱼王后现在已是勾践耻辱唯一的回忆,她想以自杀来换取勾践的人性回归,让勾践有更大的成功。

 雅鱼王后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懂得牺牲,一生都是为了勾践在活着,从来不是自已,所以她的死也是为了勾践,勾践这个人因为追求成功,已经泯灭了人性,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无论是谁挡在他成功的路上,勾践都会毫不犹豫的除掉。

 

本文标签: 雅鱼春秋
版权声明:

《越王勾践和王后雅鱼经历风雨,复国后雅鱼为何要自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30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