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帝王野史 > 武媚娘获得李治宠爱后,李治有没有废后的打算?

武媚娘获得李治宠爱后,李治有没有废后的打算?

时间:2022-05-21 10:25:10

 武媚娘获得李治宠爱后,李治有没有废后的打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武媚娘在先帝李世民驾鹤仙去后,就被安排去了感业寺,在寺里待了几年,被李治接回了宫中,并为李治生下了几个儿女。不知不觉中武媚回宮已有三年,这时候的大唐后宫已然风云变幻,曾是天子宠妃的萧淑妃随着武媚的二度入宫,已经完全失宠。萧淑妃也试图和昔日情敌王皇后携手共同对付武昭仪,但丝毫没有撼动高宗对武媚的专宠。武媚已经在精神和肉体上,全面俘获高宗的心。透过史料,我们找不到萧淑妃怎样获罪遭贬的记录,武昭仪是如何说服皇帝对这位昔日宠爱备至、为他生儿育女的女人由冷落而厌弃,打人冷宫最后处死的,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团。现实是,萧淑妃已经给打倒了,现在武昭仪只需要对付王皇后一个人了。

 这倒不是因为王皇后分薄了皇帝的宠爱,事实上这个可怜的皇后虽然一向形象良好,连李世民也承认她和李治是“佳儿佳妇”,但奇怪的是李世民钦点的儿媳,却从未得到过自己丈夫的青睐。王皇后凭着家世和傲人的背景,仍然正位中宫,母仪天下,而她的能力和地位,至少在武昭仪看来,是并不匹配的。在做王皇后的侍女期间,武媚曾经近距离地观察过这位皇后,待人处事的能力跟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难道说仅仅凭着与生俱来的血统,就可以成为大唐最尊贵的女人么?李治虽然对武媚万般宠爱,却并没有废后的意思,废过还是要立,手续太麻烦。

 作为权力顶端的君王,皇后是他唯一的嫡妻,立后不仅意味着两大家族,两股势力的联合,也意味着政治利益的分配,其间牵涉的非爱情因素太多太多。在初唐仍为世所重的士族高第,以五姓七望为第一等,即“清河崔、范阳卢、赵郡李、荥阳郑、太原王”五姓,也是太宗、高宗专门下诏禁止彼此通婚,以高门第的主要针对对象。王皇后即出生于太原王氏,其父母两家都与李唐皇室有姻缘关系,她与李治的婚姻,就是从祖母唐高祖之妹同安长公主牵的红线。据说太宗对这个儿媳妇很满意,临死前曾对禇遂良说过:“佳儿佳妇,悉托付汝!”她也因此有了一重护身符。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当时在朝内任中书令,按照唐代三省尚书执行,中书决策,门下封驳的制度,作为中书省行政长官的中书令,实际上是宰相级别的高官。柳奭跟太尉长孙无忌交情很好,权势颇盛。另外,宰相之中的老臣于志宁是现太子李忠的老师,另外一位宰相韩与长孙无忌是姻亲也就是说,这时候朝中的宰辅重臣几乎是一面倒地支持王皇后,当然这种支持并不仅是因为王皇后本人,而是她所代表的“士族高第,美貌守礼”,也就是说王皇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社会主流阶层,贵族阶层在战斗。所谓贵族,无非就是官几代,大部分靠的都是祖上攒下来的阴德,就算高宗李治对王皇后并没有多少爱的成分,但多年的夫妻最起码有一份尊重在里面。这份尊重,实际上是对一手安排这场婚姻的先皇的尊敬,是对自的舅父长孙无忌的尊重。那美好的旧时代的荣光,却成了李治内心深处渴望摆脱的阴影。

 对于一个登基未久又缺乏自信的年轻君主,李治就算是心有余也是力不足。他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们的屈服,实际上是君权对于相权的一种屈服。武则天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这时候的李治还没有强大到一个皇帝应该达到的程度,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集团才是真正的猛人,对付猛人的办法,不是与猛人死磕,而是与猛人结盟。在人的世界最怕两个字:结盟。武则天的结盟只有一个目的,拉拢忠臣,废后立武。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上嘴唇碰下嘴唇,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役皇后和预备役皇后之间,谁的胜算更大一点。首先是王皇后,一出生就是人人艳羡的名门闺秀,出阁则是太子妃,然后又升为皇后。一切看上去很美,她的人生没有最红只有更红。

 

本文标签: 唐朝李治
版权声明:

《武媚娘获得李治宠爱后,李治有没有废后的打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29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