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鸿门宴的两个告密者分别是什么结局?怪不得项羽走不远!

鸿门宴的两个告密者分别是什么结局?怪不得项羽走不远!

时间:2022-05-21 10:23:58

 鸿门宴的两个告密者分别是什么结局?怪不得项羽走不远!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鸿门宴,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饭局。它的发生却是因为两个告密者。

 其时,刘邦已经先行入关,灭了秦朝,抢了头功,拥兵十万,驻扎在霸上。

 项羽这边虽然入关晚了点,但却是击破了秦军主力,居功至伟。他自己累死累活,牵制、击溃了秦军主力,却被别人捡了豆子,心里自然不乐意。又见刘邦关闭了函谷关,顿时大怒,派人破关,引兵入关驻扎在鸿门,有兵四十万。

 此时项羽虽然心中有火,却不好直接攻击刘邦,毕竟大家明面上还是盟军,共同尊楚怀王为主。项羽虽然看刘邦不顺眼,但真要开打,总得找个由头。

 这时候,火上浇油的人来了。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到项羽那里告了密:“沛公刘邦想当关中王,要让秦王子婴为丞相,珍宝财货都被占了去。”这话是否属实已然不重要了,但效果很好,项羽又一次大怒,传令:“让兄弟们吃饱了,明天给我狠狠地打刘邦!”

 古人有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事今日毕还是很有道理的。当时若项羽直接发兵,以多击少,刘邦猝不及防之下,肯定要吃大败仗。但怪就怪项羽生得早了,没听过这句话。

 但在短短的一夜时间里,事情又起了变化。项羽这边也出了一个告密者——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小叔,当然不是有意出卖侄子,本意只是为了报恩。张良曾经于他有救命之恩,如今正在刘邦手下当差,项伯不忍看他跟着刘邦一起倒霉,就连夜赶过去叫他快跑。

 但项伯低估了张良的忠诚度。张良非但没跑,还去和刘邦说了。刘邦大惊失色,赶紧会见项伯,好一番笼络,又是祝酒为寿,又约为儿女亲家,还表示明天会亲自向项羽请罪,让他先回去讲讲情。

 项伯比较单纯,全信了,回去又说服了项羽,于是就有鸿门宴。

 吃饭的细节麻布蹲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饭桌上,刘邦殷勤备至,项羽也被蒙蔽了,还有些不好意思,解释道:“都是你那左司马曹无伤捣的鬼,不然我也不至于这样。”随口一句话就害死了告密者,刘邦回营后立诛曹无伤。

 反观项伯,他不但告了密,还在宴会上出手帮刘邦挡剑,项羽并没有丝毫责备。就算后来楚汉反目,项羽也没有追究。

 楚汉相争时,项羽要杀刘邦他爹,又是项伯出面劝说,刘太公才留得一命。刘邦恐怕也想不到,当年和项伯的一杯酒,还有这般妙用。

 项羽败亡后,刘邦没有诛杀项氏,还封了项伯当射阳侯,赐姓刘。只是不知道,项伯回忆往昔的时候,会不会有些后悔。

 虽然告密行为令人不齿,但项伯、曹无伤二人行为性质却有天壤之别。

 曹无伤是谋私利,纯粹的小人行径。他其实有些小聪明,已然看明白了天下局势:一山容不得二虎,刘项之间必然决裂。当时谁都不看好刘邦,恐怕刘邦自己都如此认为,不然也不会冒着风险去吃饭了。所以曹无伤才会预先投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最后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项伯的告密是为了义气,他可能都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变成不忠,只是单纯的想救张良。但张良却在“忠义”里面选择了忠君,于是利用了项伯,陷他于不忠之境。自古以来,忠义难两全,只有选择,并无对错。

 两人结局不同,还有一层原因,两军主帅水平也是天差地别。

 项羽政治上太幼稚,行事只讲义气,全凭个人喜好,就如梁山好汉一般。他不齿于这种卖主求荣的行径,所以毫不犹豫就把曹无伤给卖了,害死了告密者同时,也堵塞其他人的投诚之路。同样,项伯讲兄弟义气,也是项羽赞赏的,所以才不予追究。

 刘邦的政治水平就高太多了,他地痞无赖出身,做事但讲利益,“信义”二字在他看来一文不值。他可以稍不犹豫诛杀曹无伤,以儆效尤。给项伯封侯虽是为了报恩,但更多的是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借以笼络人心,至于当初的约为儿女亲家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能给项伯、曹无伤重来一次的机会,恐怕两人都不会再走告密这条路。

 

本文标签: 秦朝项羽
版权声明:

《鸿门宴的两个告密者分别是什么结局?怪不得项羽走不远!》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28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