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古代没有冰箱,古人是怎么保持食物新鲜的?

古代没有冰箱,古人是怎么保持食物新鲜的?

时间:2022-05-21 10:22:54

 在现代,冰箱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电器。它能够最大程度上将食物保鲜,为我们提供了尽可能新鲜的食物。然而很多人会有疑问,古人没有冰箱,也能经常吃到新鲜的食物吗?

 其实,古人为了保存食物,想尽了很多办法,比如用盐腌制食物,做成咸菜、咸鱼等等,或者用晒干来制作食物,这就是干果,腊肉之类。这些方法,大多都是破坏细菌滋生环境,同时也是牺牲了食物中的水分,从而变得不那么“新鲜”。

 这些方法都只能叫做保存食物,而不能叫做“保鲜”,要吃到新鲜的,还得回到冰冻上来。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在夏天的户外是不可能有冰块的,食物在这种环境下,别说经过酷暑,就是春秋季也放不了多长时间。

 但是,中国古人们有足够智慧解决这个难题。他们想到了在冬天采集冰块并存放在冰窖之中,到夏天再拿出来使用的方法。在先秦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奴隶们冒着严寒在湖泊上采集巨大的冰块,这个场景甚至被写入了《诗经·豳风·七月》之中: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

 这里的“冲冲”,是指的凿冰的声音,而“棱阴”指的就是地窖。管理冰窖的人,就叫做“棱人”,这还是专门的官吏。在清朝的时候,皇宫之中就有五座冰窖,能储藏三万多块冰。

 有了冰窖,就可以储存食物了,这种地窖一般都挖得很深,出入口如同井口一般,因此也被称为“冰井”。那些棱人的工作,就是保持冰窖的清洁和卫生,并且经常要将食物取出换入。

 这是食物在地下的保存,那么在地面上呢?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青铜做成的冰鉴,这是用来盛放食物的主要工具。冰鉴是方形的箱子,上面有可以打开的盖子,中间放食物,四周放置从地窖中取出来的冰块。这样一来,主人就真的可以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甚至在炎炎夏日还能喝到冰镇的饮料。

 这个方法虽然古老,但是却很实用,以至于在上层社会中流传了几千年,具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到了明清时期,贵族们依旧以此来对食物保鲜。不过由于青铜器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更多的则是用木头制作的柜子。

 一般要用上好的红木或者黄花梨木才能做好这种柜子,然后在四周做好可以放置冰块的夹板。为了避免冰块融化时将柜子损坏,还会用一层锡纸进行包裹。时令的瓜果饮料,就可以放置在其中,供主人们享用。

 当然了,这种方法,也就限于一掷千金的贵族们,普通老百姓肯定是无缘享受的。不过,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发现水井的温度要比外面低很多,便想到了将篮子吊挂水果蔬菜挂在井中,达到保鲜的作用,取出来食用时,也能享受冰凉的快感。只不过,这种保存的方法,自然没有用冰块那么好。

 到了明朝之后,商业萌芽的产生,让许多人看到了商机。当时出现了专门存储、贩卖冰块的人。他们在冬天采集冰块,然而放入地窖,在第二年夏天时拿出来贩卖。有的是卖整块的冰,有的是卖放好调料的“冰激凌”。

 不仅如此,在明朝时,江南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挣钱的好办法。他们在冬天捕捉到鲜鱼后,用直接将扔在冰块之中,被称为冰鲜鱼。万历年间就有人将这种冰鲜鱼运送到京城销售,除了增加一些运输和储存成本外,价格也并非高不可攀,很多百姓也吃得起。

 其实,古人的智慧还远远不止这些,您还知道在古代食物保鲜的方法吗?

 

本文标签: 清朝古代
版权声明:

《古代没有冰箱,古人是怎么保持食物新鲜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26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