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为什么说李夫人与汉武帝相遇是历史上最为精彩的营销之一?

为什么说李夫人与汉武帝相遇是历史上最为精彩的营销之一?

时间:2022-05-21 10:21:41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夫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是值得后世所敬佩的。他北击匈奴,彻底扭转了秦末以来汉民族对外战争的颓势,打出了汉朝的国威,完成了连汉高祖刘邦都没有能够完成的伟业。至于说他的感情生活,则更是丰富多彩。先有金屋藏娇,后有专宠十五年之久的卫子夫

 然而,十五年虽然久,却还不到汉武帝在位时间的三分之一。对于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来说,日渐衰老的卫子夫,已经提不起他的兴趣了。然而,刘彻对于后宫是非常讲究的,不是绝代风华的女子,是入不了他的法眼。偏偏此时就有一个女子,走入了他的世界。

 她就是李夫人,来到汉武帝身边,是历史上最为精彩的营销之一。当时,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犯了宫刑之后,在宫中养狗,后来因为擅长歌舞而备受汉武帝赏识。就在一次宴会之上,李延年陪着汉武帝跳舞,随口吟唱迷倒千年的歌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得痴痴发呆,歌曲中的女人倾国倾城,甚至能有让君王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容颜,可这样的女子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立即告诉汉武帝,李延年所唱的佳人,实际上就是他的妹妹,不仅颜值高,还能歌善舞。其实,成语“倾国倾城”、“绝代佳人”都是由此而来,它们的第一任主人就是李夫人。

 这一定是李延年和平阳公主事先布下的局,吊足了汉武帝的胃口,也做好了铺垫。当然,这一切还是因为李夫人确实足够优秀,才让汉武帝和她的相遇,以及将她纳入宫中之后的专宠,变得那么顺理成章。然而,小珏也不得不感慨当时皇权的威力:李延年被施以宫刑,入宫为奴,不但不敢记恨皇帝,而且还想法设法将如花似玉的妹妹奉上,实在让人唏嘘。

 李夫人进宫之后,迅速填补了卫子夫老去的空缺,紧紧抓住了汉武帝的心,而且她还为汉武帝生下了皇五子昌邑王刘髆。只不过,这位受到上天和天子眷顾的女人,同样深受死神的青睐,很年轻就被召唤而去。

 当李夫人重病之时,自知也不久于人世。因此在汉武帝前来探望她的时候,便请求汉武帝照顾她的儿子和兄弟。但是,李夫人是蒙着被子,轻声细语向皇帝恳求。汉武帝于心不忍,要当面与李夫人话别,李夫人却始终不同意。

 汉武帝不得不劝道:“夫人病得这么厉害,我们坦诚相见,再托付后事,有什么不好的呢?”李夫人却执着地说:“我在病中,没有梳妆打扮,就这么见君父,实在是无礼的行为。”

 汉武帝连忙说不打紧不打紧,并承诺只要见面,就额外赏赐千金,对李夫人的兄弟加官进爵。然而李夫人此时却突然义正词严起来:赏赐不赏赐,都在于陛下,加官进爵与否,也在于陛下。这和见面不见面,完全没有关系。汉武帝还想说些什么,李夫人却转过身去,背对着他,不住落泪。此情此景,汉武帝也不好用强,只能悻悻离去。

 可是这个奇怪的行为,让周边的人都非常不解。她们觉得,于情,这是生离死别的时刻,是该和皇帝当面道别;于理,皇帝想见面,那还有拒绝的道理?但是,李夫人却说出了一段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话:

 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史书没有记载李夫人的生卒年月,但大致推断,李夫人的寿命不长,应该只有二十多岁。然而,这么年轻的女子,在几近弥留之时,居然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她能够清醒判断汉武帝的为人和对自己的感情,准确做出了“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的论断。

 前面的陈皇后,后来的卫皇后,都没有看破这个道理,因此被汉武帝所弃,都被废除了后位。倒是李夫人,却让汉武帝花了一生来怀念。她的兄弟,李广利被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汉武帝所写的《李夫人赋》,表达了他对早逝的李夫人的真情实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悼亡赋。也就是说,李夫人的小计谋完全奏效,让专情而又薄情的汉武帝对她念念不忘。

 更为重要的是,当汉武帝驾崩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谁来配祭是一个大问题。陈阿娇、卫子夫都被废,钩弋夫人也是被赐死的,均没有资格陪葬。因此,生前念叨得最多得李夫人得到了最隆重得礼遇,配祭汉武帝宗庙。

 

本文标签: 李夫人汉武帝汉朝
版权声明:

《为什么说李夫人与汉武帝相遇是历史上最为精彩的营销之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25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