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李自成“福禄宴”真相是什么?300斤福王真的被煮了吗?

李自成“福禄宴”真相是什么?300斤福王真的被煮了吗?

时间:2022-05-21 10:20:17

 

 明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并起,天下大旱,朝廷上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但是就在普通百姓生活如同水火一般的时候,王公贵族却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引起百姓的不满。

 李自成出生陕北农村,成年之后,由于天下大旱,不得已揭竿起义,由于李自成出身农民,早期领导的起义军专打富贵子弟和贪官污吏,所以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其中最著名的就属李自成自创的“福禄宴”了。

 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个儿子,15岁就被封为福王,深得明神宗的宠爱。甚至差点成为了太子,在围绕朱常洵和朱常洛之间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甚至还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由于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所以便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后来由于太后和众大臣的反对才作罢。

 按照明朝的法度,王爷们成年之后就得去各自封地,但是朱常洵深得明神宗的喜欢,一直把他留在身边,直到大臣们反复上奏,这才把已经封为福王的朱常洵送到了封地。甚至,给福王供奉都超出了平常的规格,平时赏赐的金银珠宝还不在其内。

 福王朱常洵画像

 《明史》记载:

 “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藩者数十百奏。不报。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

 朱常洵到了30岁才来到了自己的封地,但是他仗着明神宗的宠爱在封地上为所欲为,每天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全然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唯一能引起他兴趣只有两件事:女人和吃喝。《明史》记载“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

 到了崇祯时期,他更是仗着自己尊贵的身份,在封地上更加的胡作非为,朝廷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明史》)

 但是在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纷纷并起,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就算如此,福王依旧我行我素,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把自己养成了一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

 虽然王府里面财宝堆积如山,却没有一点拿出来的意思,导致老百姓和朝廷上的诸多官员对这个福王意见很大,“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

 终于,朱常洵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1641年,闯王李自成带领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从陕西攻打到了洛阳,平时作威作福的福王一看到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城下早就吓得尿了裤子,在洛阳城破之后慌忙出逃。“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

 后来朱常洵被李自成的军队所活捉,但是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民间一直都盛传,朱常洵被李自成下令煮了,做成了“福禄宴”犒赏了士兵,历史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来看看《明史》中的记载:“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福王被李自成的军队捉住之后就遇害了,具体情况如何,在被捉住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明史》虽然为清朝时期所编纂而成,但是修史之人多为明朝遗老,难免对福王有所隐瞒。

 野史中的说法比较血腥,说李自成十分痛恨福王的所作所为,先是打了他40大板,然后把其肥硕的身躯塞进一个大缸里面和鹿肉混在一起满满的炖成了一锅肉粥分给士兵们吃,这种说法最为人们所熟知。

 但是,如果细究的话则很有问题,虽然李自成的军队是农民军,但是在攻破洛阳城后,洛阳城里面的金银珠宝足以他们过上好日子,根本没必要吃人肉,而且经过明朱理学的发展,吃人肉是要被唾弃的,而且整个人煮烂对于一般人来说肯定会有心理阴影。再者,这种说法是在清朝流传下来的,不排除清朝人士对于前朝事件添油加醋的一番演绎。

 而在明末清初学者彭孙贻的著作《流寇志》中提到:

 “闯贼迹福王所在,执之……王见自成,色怖乞生……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这里面对于福王的描述可以说是毫不客气,不仅把福王的软弱无能描写了出来,而且还提到了割肉和鹿肉一块煮用来犒赏士兵。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因为李自成和朱常洵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并不至于把他活活炖死,而且割下一块肉和鹿肉一起炖了分给士兵们吃,颇有点立誓的意思,而且还会鼓舞军心,而且,清朝所流传的朱常洵被炖的说法极有可能也是来源于此,所以,李自成的《福禄宴》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血腥!

 

本文标签: 李自成明朝
版权声明:

《李自成“福禄宴”真相是什么?300斤福王真的被煮了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23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