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小沛之战时,张飞与吕布交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小沛之战时,张飞与吕布交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时间:2022-05-21 10:17:29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与吕布单挑最多的人就是张飞。但是吕布是三国时期的最强武将,张飞和他单挑自然难占上风。不过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在虎牢关前张飞不是吕布的对手,可是在小沛之战的时候,张飞却可以和吕布交手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虎牢关之战与小沛之战。

  在虎牢关前,讨董联军和董卓的军队进行了血战。在这场战斗中,吕布的武勇大放异彩。他无愧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把联军打得损兵折将,一筹莫展。由于汜水关的战斗,让刘关张三人看透了袁氏兄弟的面目,他们袖手旁观,并不插手。

  但是当吕布追杀公孙瓒的时候,张飞却挺身而出了。因为公孙瓒与刘备是同窗,对刘关张三人青眼有加。在诸侯们排座次的时候,由于公孙瓒的美言,让刘备也位列十八路诸侯之中。在公孙瓒处于生死关头的时候,为了报答他的深情厚谊,张飞毅然出马,截击吕布。

  在这场战斗中,张飞明显不是吕布的对手。两人战斗到五十余回合,虽然不分胜负,但是关羽却出马助战了。以关羽的脾气性格,他是不会选择以多打少的做法的。但是由于和张飞兄弟情深,他才放弃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夹击吕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张飞处境的危险程度。

  不过等到小沛之战的时候,双方单挑的情势又发生了改变。吕布在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投奔到刘备管辖的徐州。但是他背信弃义,趁刘备出兵在外夺取了徐州。经过双方和解,吕布占有徐州,刘备反倒驻扎在小沛,双方地位交换过来。

  张飞对此自然十分不满,他处处与吕布作对。吕布买了三百多匹好马,却被张飞假扮山贼,抢去了一半。吕布闻知后十分愤怒,亲自率兵来战张飞。在这场战斗中,双方打了一百余回合,未见胜负。刘备鸣金收兵后,与吕布议和不成。最终刘备只得放弃小沛,去投奔曹操。

  二、吕布为何在小沛之战打不过张飞。

  在虎牢关前,吕布和张飞打了五十余回合,张飞就抵挡不住了。但是在小沛之战时,张飞却和吕布交手了上百回合,两人还是不分胜负。究竟在吕布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两人的单挑结果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呢?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两人的交手,就可以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吕布在小沛之战时,并没有使出全力。我们看马超与张飞、许褚的战斗中,都有一个换马的细节。这是因为双方的战斗十分激烈,虽然人员还可以支持,但是马匹都累得困乏了。

  而在张飞与吕布的交战中,就没有战马困乏的情况发生。固然吕布骑的是赤兔马,不会过于困乏,但是张飞的马匹也没有出现困乏现象,这就耐人寻味了。再加上刘备的表现,就更让人对这场单挑产生了怀疑。

  在双方交手一百余合后,虽然胜负难分,可是刘备却恐怕有疏失,鸣金收兵了。如果双方真的势均力敌,刘备还害怕什么?在战后,刘备又去向吕布求和,在遭到吕布的拒绝后,刘关张三人没有选择决一死战,而是选择了弃城而走。

  从这些种种迹象来看,刘关张自己内心知道,张飞与吕布的交手看似势均力敌,实际上张飞并不是吕布的对手。这说明吕布和张飞在小沛的单挑,并没有使出全力,这才是吕布没有打赢张飞的根本原因。

  三、吕布为何不使出全力单挑张飞。

  吕布不使出全力打败张飞,有人说是因为他被酒色腐蚀了斗志,力不从心。不过我们看吕布的经历,他被酒色腐蚀是在曹操与刘备联合攻打徐州的时候。那个时候吕布被困下邳孤城,成天靠饮酒作乐打发日子。时间一长,吕布发现自己被酒色伤身。

  在那个时候,吕布便决心戒酒,甚至不惜因此得罪了手下的部将。这说明吕布平日里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很重视的,不是沉迷酒色之徒。因此在小沛与张飞交手时,吕布的身体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那么,他究竟为何没有使出全力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吕布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使得他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虎牢关前,吕布和讨董联军交手的时候,他只不过是董卓手下的一员部将。虽然他有着董卓义子的名义,但是董卓只不过是看中了他的武勇,把他当成自己的保镖而已。

  因此在虎牢关之战时,吕布没有太大的顾虑。他可以放开手脚,和讨董联军拼死一搏。与之相对应的,反倒是那些诸侯们畏手畏脚,只敢派部下出马迎敌,被吕布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到了小沛之战时,吕布和张飞的地位却颠倒了过来。

  此时的吕布已经不是当年的一员部将,而是成为了一个集团的领袖。在吕布的身上,无形中有着许多责任。此时的吕布,手下有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占据着徐州。身边有娇妻美妾,拥有着温侯的爵位。这一切都让吕布更加惜命,不敢去冒险拼搏。

  相反,张飞就没有了吕布的这些顾虑。他为吕布背信弃义夺取徐州的行为感到不平,一心想要洗刷被吕布袭取徐州的耻辱,因此张飞敢于和吕布拼死一搏。这样一来,张飞拼死厮杀,吕布畏手畏脚,双方的情势自然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

  其次,吕布此来并没有与张飞拼死一战的决心。吕布此次出兵小沛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只是因为多次遭到张飞的藐视,实在无法忍受。在一气之下,吕布来小沛与张飞交手,直接的想法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张飞,让刘关张服软而已。

  因此在单挑结束后,刘备来向吕布求和的时候,吕布最初还是想要答应的。只不过是在陈宫的劝说下,吕布才放弃了这种打算,逼得刘关张弃城而走。因此,吕布在与张飞的单挑时,本身就没有与张飞拼死一搏的准备,交手中吕布的武勇发挥自然受到了影响。

  第三,有刘备和关羽在一旁观战,对吕布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在小沛之战的时候,张飞和吕布单挑,刘备和关羽在一旁也没有闲着。他们一直关注着战场的情况,随时准备帮助张飞。刘备在看出张飞处境不妙的时候,就马上鸣金收兵让张飞撤回。

  吕布的心中也十分明白,他不是刘关张三人的对手。在和张飞交手后,他的激动心情平息下来,就发现自己已经骑虎难下了。如果他把张飞逼得太狠,当年虎牢关一战的情景就会重演。如果刘关张三人围攻自己,吕布就很难处理这种情况。

  如果当众败走,吕布的威望就会遭到沉重的打击。作为一方诸侯,吕布有什么脸面面对自己的手下。因此,吕布只得采取拖的办法,和张飞保持着胜负难分的状态,以免刘备、关羽上前助战。由于刘备还抱有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因此也就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张飞在虎牢关前与吕布单挑五十余合就抵挡不住,但是在小沛之战的时候能够和吕布单挑一百余合胜负难分。这是因为吕布在小沛之战的时候没有使出全力导致的。吕布之所以没有使出全力,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吕布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被名利所累的吕布没有了往日之勇。其次是吕布此来,初衷并不是与张飞拼命,而是想教训一下张飞出气。最后,刘备和关羽在一旁观战,对吕布产生了无形的威慑。吕布不愿意让虎牢关前的情景再现,于是采取了妥协的打法,使得双方胜负难分。

本文标签: 张飞三国
版权声明:

《小沛之战时,张飞与吕布交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19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