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历史上吕布为何没能逃脱被杀的结局?

历史上吕布为何没能逃脱被杀的结局?

时间:2022-05-21 10:14:11

  吕布三国时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66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吕布是汉末三国猛将,弓马娴熟,在正史中被称为“飞将”,以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著称,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

  在演义中,表现的更是勇猛无敌,被称为天下第一猛将,傲视群雄,没有对手。然而,在正史中,吕布的下场却非常悲惨,和曹操交战,兵败被擒,先被缢死,再被砍头。

  吕布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在下邳被曹操大军团团包围,吕布亲率一千多骑兵打算突围,遗憾的是,未能成功。

  吕布死前,这唯一的一次突围机会,尽管有一千多骑兵护卫,很可惜还是失败了,吕布就此走投无路,最终被杀,落得个凄惨的下场。三国第一猛将,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了,令人感到惋惜。

  吕布作为天下无敌的猛将,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背叛朝廷,和袁术结盟,派大将高顺进攻驻守在小沛的刘备,高顺击败了刘备。曹操派大将夏侯惇救援刘备,但夏侯惇被高顺击败。

  曹操亲自征讨吕布,曹操大军到了下邳城下,曹操先给吕布写了一封信,向他陈述了福祸利弊,也就是劝吕布投降,吕布看了曹操的信之后,心中动摇了,准备投降,但是,陈宫等人极力反对投降曹操,阻止了吕布投降,于是,吕布只好作罢。

  吕布在曹操大军围困的情况下,派人向袁术求救,然后,吕布亲自率领一千多骑兵出战,准备突围,但是,很遗憾,吕布突围没有成功,战败退回城中,不敢再出来。

  《三国志 吕布传》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於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太祖自征布,至其城下,遗布书,为陈祸福。布欲降,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布遣人求救于术,自将千馀骑出战,败走,还保城,不敢出。

  吕布突围失败,袁术也无法救援,吕布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此后,再也没有机会突围了,彻底断了自己的生路。

  吕布虽然勇猛善战,但是,因为没有谋略,心里猜忌,导致将士们各自猜疑,根本不能团结,没有了凝聚力,所以,经常战败。

  后来,曹操围困下邳城三个月,放水淹城,吕布的军心涣散,没有了战斗力,部将侯成宋宪魏续趁机反叛,抓住了陈宫,投降了曹操。

  《三国志 吕布传》记载: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

  吕布登上白门楼,看到众叛亲离,被围的紧急,大势已去,走投无路,于是,只好出城投降了曹操。然而,吕布投降曹操,曹操却没有放过他,将他处死了。

  当时,吕布被捆住,绳子捆绑的很紧,吕布说,捆的太紧了,请松一松。曹操说,捆老虎不能不紧啊!

  吕布当场表示愿意归降,曹操有所犹豫,这时,刘备提醒曹操说,明公难道没看到丁建阳和董卓的下场吗?曹操于是下定决心,杀了吕布。

  《三国志 吕布传》记载: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曹操命令,先把吕布勒死,然后砍头,将吕布和陈宫、高顺等人的人头送往许都示众。

  吕布,这位汉末割据诸侯之一,三国最厉害的猛将,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了。

  吕布带着一千多骑兵突围,没有成功,这是导致被杀的重要原因,吕布如果当时冲出去了,也许,还能东山再起,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本文标签: 吕布汉朝
版权声明:

《历史上吕布为何没能逃脱被杀的结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11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