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刘墉上可辅助贤君,下可体恤百姓

刘墉上可辅助贤君,下可体恤百姓

时间:2022-05-19 15:58:05

 

 在我国古时候,天子是有特别高的权力的,他的想法就是代表了国家的想法,他的做法也就是当时国家的法律,总体来说皇帝就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可以主宰这个国家一切的事情。当时的人们是没有谁敢反抗或者说个不字的,更别说一直陪伴在君主身边的那些大臣们了,只要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没有做好的话,可能后果就非常的严重,轻一点的可能要锒铛入狱,重一点的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情况下,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位大臣打破了这样的惯例,这个人就是清朝有名的宰相刘墉。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传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后人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般人们在了解刘墉的时候都是通过电视剧这一方面去了解的,有些是纯粹加上去的剧情,不可以全部相信,老田今天和大家一起从历史中来了解一下这位清朝大臣。

 老百姓们有很多都不太清楚刘墉的本名,其实他有个非常响亮的外号就是刘罗锅,但是为什么叫刘罗锅呢?历史的书籍和一些可以查看的文献中没有过多的记载,大概的传言就是说他是个驼背的人,后背弓的很厉害,所以大家从形体上就管这位大臣叫刘罗锅了。这也是代表了刘墉的平易近人,能和最基层的老百姓们融入一起,和一般当官的人大不相同,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但是他确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在古时候的人,只要是有一点文化的或者有一点社会地位的,都会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字号,刘墉的字叫崇如,他的号叫石庵,老家的地址是在安徽境内,根据可查的文献地址在砀山一带。可是刘墉的祖籍是这里却不是出生在这里的,当时由于大迁移的原因,他的祖上很早就移居山东了。刘墉的文采在当时的朝野中是特别出众的,对治理国家的一些想法和计策都得到了当时乾隆皇帝的采纳。

 刘墉的家世是一直当官的,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一官半职的人,所以从小他就接受了非常全面非常好的教育。也是因为他的父亲的原因,在他20岁那一年想着去参加一次考试,这次的考试让他获得了当时第二名的成绩,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名次。从那以后,他就想着做官了,从此就是他的抱负就是想为当时的国家出谋划策,想借助自己的所有学问给当时的老百姓们带来改善生活的机会。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的,刘墉也不例外,在他进入官场的第五年里,他的父亲在一次工作中出了一次失误,前文说到了,如果在当时的官场里除了事情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这次刘墉也受到了连累。从此以后刘墉就不能再继续当官了,只有把所有东西收拾好之后向皇帝辞去自己的官位,离开了当时的京师去远处比较偏僻的小地方去为官,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想法,因为不这么做可能会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来到了小地方之后,刘墉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廉政的为官方法,很快的就治理好了当时的一方水土,让这里的人们生活的非常好。当时的乾隆皇帝得知之后,就把刘墉再一次的召回到自己的身边,所以说乾隆皇帝最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才华。刘墉回来之后就被提升称为了学士,在当时的皇帝居所内书房开始专心的做文章,这样也可以更多的接触到过国家的一些大事情,乾隆皇帝也能很方便的和他一起研究对策。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传言,有的说刘墉是不是和皇室内部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好的关系,还有一种传言就是说他和当时的乾隆皇帝的关系好到可以相互之间开玩笑的地步,所以一时间这样的传言到处都是,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却都是假的,可是他确实是乾隆身边最受欢迎和信任的人之一。除了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后面继位的嘉庆也是特别的看重刘墉的才华。小编认为一个人的才华是自己辛苦的劳动结果,无论是在当时的时候还是在现在。刘墉的传奇一生和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都流传在民间,如果大家有什么关于他的故事可以一起说一说。再次感谢阅读。

 

本文标签: 刘墉清朝
版权声明:

《刘墉上可辅助贤君,下可体恤百姓》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00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