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甄嬛死后,她的儿子弘曕后来如何了?

甄嬛死后,她的儿子弘曕后来如何了?

时间:2022-05-19 15:53:07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弘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看过《甄嬛传》的网友们,对弘曕这个名字应该都不会陌生。

 明里说是雍正最小的儿子,实际上却果亲王允礼的儿子,可怜剧里的雍正皇帝,戴了一顶油亮亮的绿帽子。

 等到乾隆登基以后,又忌惮自己这个小弟弟,明里暗里的敲打自己的养母甄嬛,甄嬛也就顺势让弘曕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让他做回了允礼的儿子。

 当然,以上剧情只限于《甄嬛传》这部电视剧,在历史上,虽然也有弘曕这个人,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也不是由熹贵妃所生。

 弘曕的生母呢,是谦妃刘氏,谦妃身份并不怎么高,但是在雍正最后的那几年,还挺受宠的,否则也不会生下弘曕了,弘曕是雍正的第六子,也是雍正最小的儿子。从这也可以看出,雍正的子嗣是真的单薄,他阿玛康熙儿子就三十多个,到雍正这里,竟然只有六个。

 因为子嗣少,加上弘曕是最小的儿子,雍正也挺稀罕他,可是呢,没有享受自己阿玛庇佑的日子,弘曕两岁的时候,雍正就驾崩了,四阿哥弘历登基,成为乾隆皇帝。

 乾隆和自己最小的弟弟弘曕之间,年龄差距可是很大的,乾隆登基的时候都二十几岁了,弘曕还是个两岁的小屁孩,不要说是兄弟,做父子的年纪都够了。再加上身为皇帝的,免不了天家威严,于是,弘曕一直挺怕自己这个兄长。

 打个比方吧,有一次乾隆看到弟弟弘曕在圆明园玩,本来想把他叫住交流交流兄弟感情,谁知道弘曕直接被吓跑了。这可让乾隆老大的不高兴,还狠狠地把太监们训斥了一顿。

 但不管怎么说,阿玛去世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做兄长的责任,于是,乾隆到底也没有忽视弘曕的教养问题。

 乾隆特意请了名师来教导他。这位老师是著名的诗人沈德潜,沈德潜在乾隆初年已经闻名遐迩,乾隆早就听说他的大名,非常仰慕他。这样的大师作为弘曕的老师,他终于学有所成,被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善诗词的弟子。

 等到弘曕渐渐长大,乾隆也把他看成一得力帮手,弘曕刚满18岁,乾隆就让他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又过了两年,乾隆又让他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

 因为果亲王允礼没有嫡亲的孩子,爵位没人继承,所以乾隆干脆让自己的弟弟弘曕去继承了果亲王这个位置。因果亲王在世的时候颇受重用,在诸王中较为殷富,弘瞻既得嗣封,租税所入,给用以外,每岁赢余,不音矩万。

 而显然年轻位重的弘曕,还并没有足够的心智去承受这一切,他喜好积累钱财,行为放纵不羁,还开设煤窑强占平民产业,种种过分之处,终于引起了乾隆的不满。

 有一次,乾隆让弘曕去盛京恭送玉牒,谁知盛京恭送玉牒却上奏要先去打猎,都说天子一言九鼎,弘曕此举,简直像在打自己的脸,乾隆对此很生气也对弘曕屡加训斥,弘瞻却仗着御弟身份,以为这些小事情,皇帝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终于,乾隆的不满堆积到了顶峰,在乾隆二十八年,在王公大臣贩卖人参牟利一案中,就被查出弘瞻涉事其中,结果乾隆越查下去,发现弘瞻更多荒唐行为,当众斥责弘曕冥心干预朝政毫无顾忌,一至于此,此风一长,将内务府旗员之不已,外而满汉职官,内而部院司寺,势将何所不可……朕实为之寒心。

 在谦妃寿辰的时候,为了教训自己的弟弟,乾隆没有加赐称祝,弘曕不但不察觉危险,反而忿激不满,形之于色,向乾隆帝陈词讽刺,反被乾隆讽刺他自己都不侍奉母妃,反倒时常向自己的母妃索取财物。

 还有一次,圆明园“九州清宴”失火,诸王都进园救火,弘曕住处离的最近,来的最晚,并且和皇子们嬉嬉哈哈,毫无关念之情。

 又还有一次,到皇太后宫中请安的时候,弘曕和弘昼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责备两个弟弟“仪节借妄” 。

 所有事情积累在一起,就是雷霆之怒,最终乾隆皇帝给予了弘曕严厉的处罚,不仅让弘曕交罚银一万两,还将他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

 弘曕也是个怂的,之前可的闹腾,等到乾隆真的震怒了,他就被吓到了,革职后闭门不出,郁郁寡欢,竟一病不起,哪怕乾隆亲临探望,恢复他的封爵,也没有让他好起来,没多久就死了,年33岁,谥曰恭。

 这让乾隆极为悲恸,还为此写了诗文,镌刻在他园寝的石碑上,诗文大概意思就是,弟弟我是真的疼你的,只是想给你一个教训而已,谁知道你却像娇嫩的枝条一样,被春风吹吹就死了。

 

本文标签: 弘瞻清朝
版权声明:

《甄嬛死后,她的儿子弘曕后来如何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95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